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原文信息:Feng, S., Tan, Y., Wang, Z., & Zhang, Q. (2024). Spatial Structure of Peer Network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Based on a Random Control Trial Experiment. China & World Economy, 32(3), 67-97.

公众号推荐语:

最新一期的《China & World Economy》杂志(第32卷第3期)发表了由北京大学封世蓝助理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谭娅助理教授、复旦大学王之副教授及北京大学张庆华教授共同撰写的“Spatial Structure of Peer Network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Based on a Random Control Trial Experiment”。该研究深入中国高中课堂,聚焦于学习小组内部的微观世界,通过精心设计的随机干预实验,剖析了座位空间重构对同伴效应的深度影响,并提出了提升同伴效应最大化的座位分配方案。

01

引言

制度形塑了同伴群体中的互动,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会因表现优异的同伴获益(Carrell et al., 2009;Li et al., 2014),但表现最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差生)更多与其他差生互动(Carrell et al., 2013),从而抑制上述正面溢出效应。基于物理接近性在增强有效的社会互动和知识溢出中的重要作用的已有研究,本文探讨了通过改变同伴群体的空间布局,即缩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下简称优等生)与非优等生之间的物理距离,是否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互动并改善后者的教育成果(Jaffe et al., 1993;Rosenthal & Strange, 2003;Rosenthal & Strange, 2004;Arzaghi & Henderson, 2008;Bayer et al., 2008)。

本文通过在山西省一所高中的实地实验研究改变座位布局是否会促进优等生对其他学生的正面影响。研究发现,当优秀学生被安排在小组中心位置时,能增强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术溢出效应,特别是对理科成绩的提升,但这种座位调整对中等成绩学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伴网络的空间布局对学习成果有显著影响,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了有益启示。

02

背景

研究在山西省一所高中实施,该高中鼓励学生小组学习,学期初,教师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每组6名学生,分成两排挨着坐,2017年入学591名高一新生按照中考和预备考试成绩被分到11个班,实施座位安排干预前,每班班主任征集本班所有学生的座位偏好并承诺保密,学生被告知他们的偏好会被考虑但不一定实施,然后由研究者安排座位:根据基线考试成绩确保每组均匀分布高、中、低三个成绩段的学生,随机选择半数小组为实验组,其余小组为对照组。实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实验组中基线考试前两名学生分配到每行的中间位置,让其余四名学生均能近身受教,形成“智慧磁场”。对照组的座位则遵循学生自然选择的座位偏好,结果印证了先前研究,即学生自发选择时,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显著,优差互动寥寥。每学期的座位安排固定,以确保座位安排不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污染实验结果。研究样本包括2017年秋季学期入学的444名高一学生,他们被分为74个学习小组,有38组为实验组,研究收集了人口统计信息和秋季学期进行的四次考试成绩数据。

03 

实证检验

(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参照组的座位主要是根据学生偏好安排,而不是随机的,我们考虑了每一对邻座学生(以下简称“邻近对”)6种类型(低-低、中-中、高-高、高-中、高-下、中-下)占比与理论概率的差异,表4显示,当座位安排服从学生偏好时,差生更可能邻座,而优生差生坐在一起的概率更低,这一结果凸显了调整座位安排改善同伴互动的意义,即实验组不仅显著提升了中下游学生接触学霸的机会,更在无形中重塑了小组内的学业能力分布格局。

为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研究分别对差生和中等生进行以下回归:

其中,代表小组g中坐在学生i旁边的同伴的基线特征(以下简称为邻近同伴)。为代表实验组的虚拟变量,若小组g是实验组,则等于1;是学生i的所有基线特征(标准化基线分数、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和父母的大学教育状况);为教室固定效应;为误差项,标准误聚类到小组层面。

结果显示,实验显著提高了非优等生与优等生邻座的可能性,并显著提高了非优等生的基线考试成绩,而其他特征均与是否接受处理无关,这确保了学生成绩的变化独立于性别、年龄及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纯粹由座位调整引发,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业表现。

(二)基线回归结果

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代表学生i在小组g在班级c中所有后测考试的平均标准化分数;是学生i所有基线特征的集合,包括基线标准化分数、性别、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收入和父母的教育水平;是教室固定效应,控制了班级间分数分布的差异;是误差项。标准误聚类到学习小组层面,与随机分配单位一致(Athey & Imbens, 2017),并通过多重假设检验调整的p值(Westfall & Young, 1993)和随机化推断p值(Young, 2019)分别解决I型错误和小样本问题。系数β1即整体测试分数的标准差通过处理相对于参照组提高的程度。

结果显示,实验对非优等生的学习成果有显著影响:提高了差生分数0.165个标准差,但降低了中等生分数0.122个标准差,对优等生的分数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差生,总分提高主要是由于物理(0.257)、化学(0.258)和生物(0.261)理科成绩的提高,对于中等生,成绩下降主要是由于英语和生物考试成绩下降。

三、机制分析

1.优等生的正面溢出效应

让优等生坐在每个小组的空间中心是否能够增强其正面溢出效应?实验后问卷调查显示,优等生相较于组内非优等生同伴更可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问题,实验组中的优等生相较于参照组同学为同伴提供学术帮助的可能性高出20.4%,从而支持本研究的关键假设——小组成员中,优等生可以带来强烈的正面溢出效应,也表明座位调整能够增强与优等生的交流互动。

2.对中等生的干扰

实验组中中等生的负面效应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环境干扰比参照组同学更大,实验后调查显示,实验组的中等生和同学闲聊更频繁,可能在实验组中,差生与邻座的优生讨论学习问题,而与前/后座的中等生闲聊,进一步检验发现,当实验组中的中等生成为前后座时(坐在同一边时),闲聊的频率降低,对中等生成绩的负面影响见效且不再显著,但由于样本量过小仅作提示。另一解释是中等生在和优生的学习讨论时更容易分心,但缺乏额外的证据。

3.进一步讨论

考虑座位安排的内生性,使用工具变量进行估计(附录表A4),结果支持了基准回归结果,估计效应大小与已有文献相比更大(Sacerdote, 2011)。分科目分析显示,这一效应在语文和数学上正向不显著,在英语上负向不显著,与已有研究提出的学科异质性一致(Carman & Zhang, 2012)。在学生特征方面,正向效应随着优生和差生之间基线分数差拉大而减弱;女生受益比男生更多(Gong et al., 2018;Fletcher et al., 2020;Hahn et al., 2020);家境更富裕的学生更有可能受益。由于样本量有限,上述发现仅作提示,有待证据支持。

04

结论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们常寄望于子女能与学业佼佼者比肩,无论是同桌相邻还是同班共学。然而,这种期望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单纯的物理接近,未必能催生深入的交流,更未必能自然孕育出积极的同伴影响。那么,如何在课堂的方寸之间,编织出有效交流的经纬?如何在学习小组的微观生态中,通过座位布局的巧思,最大化同伴效应的正面涟漪?这不仅是对教学艺术的探索,更是优化学习成效、促进均衡发展的迫切课题。

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不仅显著提升了中下游学生接触学霸的机会,更在无形中重塑了小组内的学业能力分布格局。这一变化,独立于性别、年龄及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纯粹由座位调整引发,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业表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霸的学业溢出效应在实验组中得到了显著强化,特别是对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成效斐然,中下游学生的总成绩平均提升了0.165个标准差。

然而,座位调整亦非全然利好。实验组中的中等生因更易受干扰,成绩反遭小幅拖累,尤其是闲聊频率的增加成为一大隐忧。但研究指出,通过进一步优化座位配置,如将中等生分隔而坐,可有效缓解这一负面效应。

此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关于同伴学习机制与微观空间布局影响的学术宝库,更为教育实践者提供了宝贵启示:在小组合作学习蔚然成风的今天,通过简单的座位调整策略,即可低成本、高效率地促进学业进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为继续探索那些看似微小却能激发巨大潜能的变革之道提供了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changing the seating arrangement in a classroom can facilitate positive spillovers from top-performing students to others, using a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a Chinese high school. Among study groups with balanced abilities, the treatment alter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by assigning the two top students to seats in the spatial center of each group. In the reference groups where students wer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seating arrangements, the lowest performing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sit next to a top student than they would be under a random assign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treated groups, there could be enhanced academic spillovers from the top students. The treatment especially benefited the two lowest performing students in science subjects. In contrast, the treatment exerte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test scores of the two middle-performing students, due to a disruption mechanism.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layout of a peer network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earning outcomes.

推文作者:佘秋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箱:Miranda_syu@163.com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