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

https://www.aeaweb.org/content/file?id=20231

原文信息:

Boberg-Fazlić N., and P. Sharp, 2024, “Immigrant Communitie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Danish America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airy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16(1), 102—146.

 

01

引言

移民群体对目的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话题。高技能移民不仅带来了知识转移,自身的人力资本转移也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结构升级,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已经存在的移民社区在推动技术跨国转移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却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Boberg-Fazlić和Sharp两位作者2024年发表在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上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回答:已有的移民社区同样可以促进来源国和目的国之间的知识转移,即便这些群体数量很小且并不拥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利用1880年代前后在美国的丹麦裔移民分布历史数据,作者发现,在美国的丹麦裔移民通过其与祖国的联结,极大地促进了丹麦乳业技术向美国的扩散,并且塑造了美国的乳业发展地理格局,这一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02 

历史背景

1.美国的丹麦裔移民

在1860年代之前,美国的丹麦裔移民数量相对较少,丹麦移民增长的高峰开始于1860年代末。从1868年到1900年,总计有约158000名丹麦人移民美国,仅1882年一年就有约11000名丹麦移民到达美国。绝大部分丹麦移民都是来美国寻找土地和工作的小农户和工人,超过三分之二的移民有非常清晰的移民目的地,而仅有不到10%的移民后来返回丹麦。图1的柱状图展示了从1870年到1920年美国的丹麦移民存量情况,连线则展示了丹麦移民中与乳业相关的移民数量。可以看到,1870-1890年代是丹麦移民增长的主要时期,其中与乳业相关的移民数量也有显著增长,但这一部份移民在总丹麦移民中的比例非常低(图中两者的坐标轴单位不同)。

 

图1. 美国的丹麦移民存量以及与乳业相关的丹麦移民数量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丹麦移民前往美国,第一,是由于丹麦国内较高的工资和便宜的交通成本,这使移民能够负担得起迁移的成本。第二,已经移民美国的移民往往提供对美国非常正面的信息,从美国返回的丹麦人也都给潜在的移民提供了积极的反馈。第三,船舶和铁路公司在丹麦投放了大量的移民广告,而美国各州也积极在欧洲大陆宣传,吸引潜在的移民。最后,丹麦国内日益加剧的教派冲突也促使丹麦人移民海外。

2.一战前丹麦和美国现代乳业的发展情况

丹麦毫无疑问是一个乳业大国,其乳业的蓬勃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1860年代丹麦就已经开始乳制品生产、奶牛饲养、繁殖方面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而其中最重要的乳业技术发明,就是奶油离心机。奶油的离心技术原理于1864年在德国提出,而到1876年,这一技术才在丹麦得到了重要的改进,并开始全面商业化推广。奶油离心机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丹麦乳业生产的集中化,大量奶农开始以合作社的形式集中加工奶制品。丹麦乳业的竞争力快速提升,并迅速击败了荷兰和爱尔兰等传统乳业大国,在一战期间,近一半的英国黄油都是从丹麦进口。丹麦乳业的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例如丹麦最大的乳业企业Arla(阿尔乐)就是由1881年的奶农合作社发展而来。

相比于丹麦,一战之前的美国乳业发展就落后许多。虽然美国发展出了工厂制乳业企业而非丹麦式的合作社组织,但集中化大生产得以推广的重要前提——奶油离心机,直到1883年才由丹麦裔美国人首次进口到美国。而1881年,丹麦全国已经有90个离心机投入使用,到1887年更是增长到2200个。除了技术水平的落后,美国乳业相对于丹麦的落后也体现在牛奶产量(见表1)。1860年代,丹麦和美国的平均奶牛产奶量相差无几,但到1900年,丹麦的单个奶牛产量已经将美国远远甩在后面。而丹麦庄园奶牛的产量,更是从1850年就领先美国。

表1. 每个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单位:吨)

3. 丹麦裔美国人与美国乳业发展

丹麦移民不仅引进了美国第一台奶油离心机,也很大程度上向美国引进了丹麦乳业的工业手法和管理经验。虽然单凭丹麦移民并不足以完全支撑美国的乳业发展,相当多其他移民群体也为美国带来了欧洲先进的乳业技术,但总体而言,丹麦移民在美国乳业中的地位是相当核心且重要的。例如位于美国堪萨斯州当时世界最大的奶油厂,就是由丹麦移民创立。此外,丹麦裔美国人在丹麦和美国农业技术传播中充当了“中间人”,大量的丹麦农业技术经由丹麦裔美国人介绍、改造并传播到全美国。丹麦裔美国人在美国农业和学术界也广泛担任要职,一方面将丹麦的先进经验在美国制度化,另一方面广泛培养学生,不断扩大丹麦对美国农业,尤其是乳业的影响。

03 

数据与识别策略

1. 主要数据

文章的被解释变量有三个,分别是美国的奶牛数量,乳业就业工人数量和黄油产量。其中,奶牛数量和黄油产量数据来自1870、1880、1890、1900、1910和1920年的县级(county)美国农业历史普查。乳业就业工人数据来自1880,1900,1910和1920四个人口普查数据,其中包含了每个州县的丹麦裔美国人数量,以及行业就业数据,从中可以计算在乳业的工人数量。

作者在所有回归中都控制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牧场适宜度指数(suitability of global land area for pasture),该指数是衡量19世纪地区牧业适宜性的良好指标。其他县级控制变量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小麦种植适宜性指数;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平均海拔;与最近的通航河道的距离,用以控制市场可达性。

2. 识别策略

文章的识别策略主要是双重差分(DID)。具体而言,控制组是没有接收丹麦移民或接收较少丹麦移民的县,对照组是接收较多丹麦移民的县,对比这两类县在1890年前后的乳业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文章的DID回归方程展示如下:

 作者首先比较这两类县的奶牛数量,以此考察该地区是否专门从事乳业。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两类县在乳业工业化程度上的差异:第一,比较当地从事乳业工业的工人数量差异,乳业现代化意味着相比于传统的农场奶工,工业化的乳业工人数量会更多;第二,比较当地的传统黄油产量差异,随着乳业现代化的提升,在农场生产的传统农场黄油产量会相应下降。

DID的解释变量是1880年的丹麦裔美国人分布情况(详见图2)。1880年代是乳业创新活动非常集中的时期:丹麦于1878年安装了第一台蒸汽动力奶油分离机,在1882年成立了第一家合作乳品厂,而美国的第一台奶油分离机在1883年于爱荷华州弗雷斯维尔的丹麦合作乳品厂投入使用。在1880年之前就移民美国的丹麦人不会预期到丹麦乳业在1880年代的迅猛发展,丹麦国内的影响可能要到1890年以后才经由丹麦裔美国人传递到美国。

如果在1880年之前移民美国的丹麦人存在某些特质,使其在乳业发展中存在某种优势,这就可能违反双重差分的平行趋势假设。然而根据统计数据,丹麦裔美国人在受教育水平等人口学特征上都没有与其他移民群体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图2展示的1880年丹麦移民的分布情况也显示,美国中西部适合乳业发展的地区并非丹麦移民的首选,事实上丹麦移民聚居区更适合种植小麦而非牧草,大量丹麦移民实际上在移民之前就从事种植农业,而非从事乳畜业。

图2. 1880年美国各县丹麦移民的数量

04 

基准回归结果

作者首先考察了1880年不同州丹麦移民数量与1890年后各州奶牛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图3展示了1900年两者的散点图的OLS拟合线。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更多的丹麦移民存量对应了更高的奶牛保有量。

图3. 1880年丹麦裔美国人数量与1900年美国各州的奶牛数量的部分相关性

表2展示了文章的正式DID回归结果。可以看到,1880年后,丹麦移民的确显著提升了当地的奶牛数量,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当地的乳业工业就业人数,传统农场黄油产量则在1880年后有了显著下降,这都表明丹麦移民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的乳业发展和乳业现代化进程。表2的结果还表明,1880年丹麦裔美国人的数量相比平均值每增加1个标准差,该县的奶牛数量就会增加4.2%。考虑到各县的平均奶牛数量在1890年之后仍是该县丹麦移民的100多倍,这一影响相当大。哪怕只有少量的丹麦移民,也会对当地的乳业发展产生强烈的促进作用。

表2. DID回归结果

丹麦移民对当地乳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将DID回归的解释变量替换为1950、1960和1970年的美国奶牛存栏量,作者发现,乳业专业化的持续性非常明显,1880年之前接收了更多丹麦移民的州在近100年后仍然以乳制品生产为主。上述DID回归结果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都始终成立。

05 

机制分析

丹麦移民社区的确促进了技术转移,但这种转移究竟是由具有特定人力资本的人员迁移导致,还是由相关知识扩散导致仍需进一步分析。作者认为,丹麦移民社区推动的美国乳业现代化,主要通过知识扩散机制,而非人员迁移机制。

首先,1890年之后的丹麦移民总量仍然很少,其中具有乳业从业经历的工人占比更不到1%。四分之三的丹麦移民来自哥本哈根城市区,而这一地区的丹麦人对于乳业发展的了解远不及其他地方。

其次,将在丹麦和美国之间有往返的丹麦移民数量,美国各县距离四个最主要的丹麦移民主办的报纸的平均距离,以及这四个报纸上提及乳业相关的词汇数量作为衡量知识扩散的指标进行回归,也都支持知识扩散机制的显著作用。

再次,丹麦移民在乳业的占比和绝对数量也很低。虽然丹麦移民在美国乳业行业的就业占比远高于其他北欧移民,但其占比也仅在0.1%左右。到1910年,美国乳业共计4838个高级管理人员中,丹麦裔仅有67人。

最后,虽然其他北欧移民同样可能传播乳业知识,但这仅存在于当地同时有丹麦移民的情况下。如果当地没有丹麦移民,仅有其他北欧移民并不能促进当地的乳业发展。

总之,美国乳业发展的知识主要是来自于通过已有丹麦移民群体实现的知识扩散,而非来自丹麦移民自身的人力资本转移。

06 

结论

通过对丹麦移民对美国乳业发展的独特案例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已经存在的移民社区对于知识传递的重要作用。哪怕那些早期移民与传递的知识毫无关联,但已经存在的移民社区仍然可以充当知识传递的“中介者”,而且即便是很小的移民群体,也能通过溢出效应实现对当地经济的显著积极影响。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各国日益保守化的移民政策趋势下,拒绝没那么“理想”的移民,可能也在拒绝潜在的发展机会。因为那些看上去没什么贡献的移民,其带来的收益可能要在几十年后才能收获。

作者:李锦坡,岭南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

邮箱:jinpoli@LN.hk

 Abstract 

Despite the growing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immigr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existing migrant settlements can play for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the location of industry. We present a case that can illustrate this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hypothesize that nineteenth-century Danish American communities helped spread knowledge on modern dairying to rural America. From around 1880 Denmark developed rapidly, and by 1890 it was a world-leading dairy producer.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strategy and data taken from the US census and Danish emigration archives, we find that counties with more Danes in 1880 subsequently both specialized in dairying and used more modern practices.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37篇文章 2天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