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城市收缩研究: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

张少华  陈洁仪

 

作者简介

张少华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资源错配与生产率分析,能源效率分析,量化投资与因子模型,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与溢出分析。

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和《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四十多篇论文。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推进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但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两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和问题:一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较早出现了“城市收缩”(Urban Shrinkage)问题;二是收缩城市不仅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人口较为集聚的东部发达地区以及主要城市群,诸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也存在部分城市收缩情况。吴康和戚伟(2021)直接将中国近10年的城市收缩演化轨迹概括为以东北资源型经济为代表的城乡整体性收缩、以东部外向型工贸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性收缩、以大都市外围的中小城市(镇)为代表的依附性收缩三种。如何解释中国的部分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关乎中国城市化进展、全国空间规划格局以及新时期城市治理的一个全新命题和重大挑战。

纵览全球城市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城市收缩在特征上通常表现为人口减少或者人口流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就业困难和产业衰败问题。在城市收缩动因方面,学者们从自然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以及国家战略导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概括。吴康(2019)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总结了城市收缩研究的认知误区,包括:将城镇化过程中的正常人口流动迁徙混淆为人口收缩、人口统计口径不一加剧对收缩型城市的认知偏离、关注数字增减表象而忽略人口流失背后的城市结构性危机、忽视中外收缩型城市的发生背景与所处阶段的差异等,并认为在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城市实体地域空间概念以及与其相衔接的可比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案前,单纯依赖现有的人口统计数据并不足以科学地支撑收缩型城市及城市局部收缩的精确识别。

本文认为,城市收缩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口流失或者人口减少问题,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收缩问题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人口统计口径、标准以及范围等关系到的收缩型城市甄别界定等问题,而需要从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市场力量和各级政府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的扩张和收缩,城市化进程是资本、劳动力及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快速集聚过程,生产要素供给和需要的变化和调整影响着城市的扩张和收缩,城市收缩不是一个“贬义词”,而仅仅是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城市层面进行优化配置的结果。从政策角度来讲,如果城市收缩是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那就应该大力支持,属于“精明收缩”或者“成功收缩”;如果城市扩张与资源优化配置是相违背的,那就不应该鼓励这种城市化进程。

为此,本文试图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中国的部分城市收缩问题:首先,基于Aoki(2012)模型,构建了城市层面的资源错配模型,利用2010~2019年287个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数据测度了城市层面的资源错配程度。其次,从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具体分析了收缩城市和非收缩城市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表现和特征。最后,基于城市收缩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动因问题,进一步将城市是否收缩和城市的地区位置、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升级类型以及城市行政等级进行结合,交互分析收缩城市在这些不同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情况。本文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部分城市收缩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多角度综合分析中国部分城市收缩问题的复杂性,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城市化、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产城融合发展等议题的政策思路。

主要发现

(1)不同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情况。其中,在资本错配方面表现为东部、东北地区资本配置不足,中、西部地区资本配置过剩;在劳动力错配方面表现为中东、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配置不足,东北地区劳动力配置过剩。

(2)城市收缩确实与资源在城市层面的配置有关。收缩城市的资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并且收缩城市既存在资本配置过剩问题,也存在劳动力配置过剩问题。其中,资本过剩和劳动力过剩意味着过度积累,资本因缺乏投资机会而外流,劳动力因缺乏就业岗位而外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错配问题越严重,资源配置效率越低,越不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并进一步加剧城市收缩。在“城市收缩 —资源错配 —城市进一步收缩……”的累积循环效应的驱动下,资源错配毫无疑问也是城市收缩的内在动因之一。

(3)从收缩类型与地理区位交互情况来看,在收缩城市内部,东北地区资源错配程度显著大于其余地区;相反,在非收缩城市内部,除了中部地区资源错配程度较小外,其他地区情况差异基本不大。这说明地区因素可能是影响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着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

(4)从收缩类型与资源类型交互情况来看,中国部分城市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错配程度比非资源型城市更大,其主要是由劳动力错配造成的。资源型城市对于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较强,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日渐增多的资源枯竭城市面临着人口持续外流和经济衰退的问题,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5)从收缩类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类型交互情况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也是影响收缩城市资源错配的因素之一。在收缩城市中,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低的城市的资源错配程度要比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高的城市更大,在非收缩城市中,两类城市的资源错配程度相差不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低的城市对传统产业过度依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缺乏其他相关多元化产业支撑城市发展的模式,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最终造成资源错配和人口流出。

(6)从收缩类型与城市行政等级类型交互情况来看,不论是在收缩城市还是在非收缩城市中城市等级低的城市的资源错配程度都要比城市等级高的城市更大。城市等级低的城市在人才吸引力、招商引资、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远不如城市等级高的城市,最终反映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因此城市等级低的城市的资源错配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政策启示

(1)针对收缩城市应该转换思路,找准定位,把“量”的收缩转换为“质”的提升。收缩型城市应瘦身强体,转变增量规划思维,盘活存量,引导资源和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增长并不一定是一个完美的模式,对比起城市增长带来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甚至是低效率的城市蔓延和无序扩张,城市人口减少也许是一个机遇。政府可以改造生态环境、住房条件和交通条件,如旧城改造、升级绿化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等。不管是“精明收缩”,还是建设“紧凑城市”,地方政府都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出现人口流失和城市用地无序扩张的现象,改变“土地换发展”的路径,避免土地资源配置低效。

(2)针对地理区位的影响,特别是东北地区在城市资源配置与城市收缩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以文化品牌、旅游观光等为特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城市吸引力,打造城市品牌,走“产—城—人—文”的发展之路,将地理区位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二是改善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体系,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向中小企业的融资,力求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3)针对资源型城市的资源错配和城市收缩问题,一方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鼓励新技术、新材料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加快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城市从单一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在传统产业还能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其他延伸产业和替代产业相应地也发展起来,进行根本性经济改革。

(4)针对产业结构升级乏力导致收缩城市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问题,应该从积极和保守两个路径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而非一味“一刀切”式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才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摆脱城市收缩的命运之道。对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条件的城市,在具备技术、人才和制度等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发展延伸产业 (强化下游产业链) 和替代产业(建立具有内生驱动力的新兴产业),寻求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对于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条件的城市,产业转型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收缩城市来说更应该谨慎对待,否则被动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只会造成城市产业衰退和经济增速放缓。

(5)针对城市等级低的城市的资源错配问题,应走政府合理引导的城市收缩治理之路。资源错配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在累积循环效应的作用下,仅靠市场机制调节只会加剧收缩城市的资源错配问题。因此对于城市等级低的城市,政府应合理引导,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包括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税收优惠与减免、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鼓励生育、完善子女入学政策等,不断完善其相较于城市等级高的城市在市场发展中的短板,增强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提升整个地区的资源配置能力。

 

刊于《中国经济学》2022年第2期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