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周毅 
 
文章来源:吴晓刚,李晓光.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基于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的动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21(02):102-122+206-207.
 
01 前言
 
2020年,“内卷”一词在中文互联网迅速爆红。根据百度指数关键词搜索趋势显示,“内卷”一词的热度自2020年4月开始,从近乎为0的搜索热度一路飙升,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网络流行语。
“内卷化”(involution),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作品《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一书中,最早被用来表述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将其引申为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
 
虽然“内卷化”在两位学者的著作中仅仅被用于农业分析,但目前这一概念已被广泛运用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开始泛指由于“过度竞争”而导致单位边际报酬递减的社会现象。这尤其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过度教育上: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有些不得不接受较低技能要求和收入的职位,导致教育回报率不断下降。
 
过度教育则是指个体实际教育程度高于所在职业岗位所需教育水平或技能(主要指学校的正规学历教育),教育不足则与之相反。许多研究表明,教育不足者在劳动力市场中往往不会处于劣势地位。而过度教育对个体而言会降低教育回报率,影响工作满意度;对家庭和社会而言,则会造成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因此,过度教育在教育匹配的研究中更加受到关注。
 
由此,原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和年龄增长,过度教育到底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长期现象(年龄效应)?第二,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过度教育将会随着时期上升还是下降(时期效应)?第三,伴随我国教育制度的变迁进程,不同世代群体在其成长期间所获得的教育文凭,对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匹配的作用是上升还是下降(世代效应)?
 
02 数据、变量和模型
 
原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03—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作者将样本限制为居住在城市、18—60岁之间,随后剔除职业、教育等核心变量有缺失值的样本,最终进入模型的分析样本有26820份。
 
针对是否存在过度教育教育的测量方法,原文主要采用了改进后的现实匹配法(realized matches)。现实匹配法主要使用众数或标准差来界定每种职业所需要的标准教育程度,再通过比较个体实际教育水平和其职业所需教育程度,来界定是否发生过度教育。然而,这一方法忽略了我国近几十年教育制度的重大变迁,以及职业教育内部的异质性。为此,作者主要通过引入“时期—世代”的时间格,以及职业内部的教育异质性指数(IQV)来降低干扰。
 
最后,作者采用了年龄—时期—世代模型(Age-Period-Cohort Model,简称为APC模型)来区分并估计过度教育随年龄、时期和世代的变迁趋势:
 
 
03 实证结果
1.年龄效应
 
图1展示了过度教育地年龄-时期-世代效应,很容易发现,无论采用众数法还是标准差法,过度教育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但这种下降主要发生在青年阶段。使用虚拟变量模型(年龄为连续变量)和多层交叉随机效应模型的结果同样表明,过度教育随着年龄的下降趋势主要发生在28岁以前,而在此后下降趋势并不明显。由此可见,人们的确可以摆脱过度教育,但是这种摆脱主要发生在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到中年阶段及以后,就会很难摆脱过度教育。
 
CFPS2010—2016年追踪数据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只有5%的个体从过度转向适度,即每年只有不足1%的个体从过度转向适度。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难以摆脱过度教育的状态。这表明,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过度教育是一种长期现象。
2.时期效应
 
图1表明,过度教育随着时期进程整体呈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2003—2006年过度教育出现微弱的上升,一个背景性的原因是由于1999年大学扩招,即劳动力市场中大学文凭在短期内出现迅速扩张,而当时的劳动力市场无法迅速吸收这些劳动力,从而使得大学文凭出现“通货膨胀”,很多大学生无法迅速找到匹配其教育的职业,最终导致过度教育的上升趋势。
 
而随着中国职业结构不断地“趋于高级化”,几乎所有职业的平均教育年限都呈现出稳定增长趋势。不同职业对教育学历的需求中,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管理人员需求相对更高,而农林牧渔生产人员则对教育程度需求最低。整体而言,伴随着职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不同职业对教育程度的需求出现增长,有利于劳动力市场消化不断增长的教育文凭。
3.世代效应
 
图1同样展示了过度教育的世代效应。观察可知,从1943年到1999年出生的世代中,过度教育出现的概率不断上升,特别是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世代,过度教育的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整体而言,过度教育随着出生世代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
 
为了验证个体受教育程度对过度教育的影响是否会受到其出生世代内部教育构成的影响,作者采用了过度教育的多层次随机系数模型进行估计。具体而言,个体层次变量包括年龄、时期、受教育年限和其他控制变量;高层变量为出生世代。同时,我们计算出不同世代内部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将其作为第二层变量的解释变量,并且将该变量与第一层次的受教育程度进行交互。
 
结果显示,出生世代内部“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的增长,会显著增强较高学历个体发生过度教育的几率,但是基本不会影响较低学历的个体。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致,越晚出生的世代之所以更有可能发生过度教育,主要是因为其出生世代内部高等学历获得者的迅速增长。
 
04 结语
 
原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分析,表明了过度教育的变迁趋势,对于国内教育匹配的研究和个人决策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首先,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过度教育随着时期进程整体呈下降趋势;其次,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率的提升,越晚出生的世代面临的竞争压力越大,中文互联网上“内卷”爆火的部分原因也源自于此;最后,过度教育对个体而言是一种长期现象,且脱离过度教育主要发生在青年时期,这为个体的职业选择提供了决策信息。
 
作者最后也指出,就中国社会整体而言,提高国民素质依然任重道远,教育在文化价值传承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这个层面出发,教育还没有过度。即便劳动力市场存在过度教育现象,继续扩大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可否认;最后,教育的错配也可能有其正向的功能,例如,“过度教育”从业人员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职位的内涵和工作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和报酬,可能会吸引更多高教育从业人员的加入,提升教育匹配程度。
 
摘要
 
劳动力市场"就业难"日渐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伴随着过去半个世纪全球性的教育扩张,教育匹配问题(特别是其中的过度教育问题)已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聚焦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教育不匹配现象,基于2003—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年龄—时期—世代模型评估教育匹配的变迁趋势,分析发现:首先,伴随中国职业结构的升级,过度教育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时期效应)。其次,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扩招,过度教育随着出生世代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世代效应)。最后,一旦个体的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岗位形成错配,将会成为个体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长期性现象。这些发现对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与匹配、实现"人尽其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启示。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8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