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焦阳
原文信息:Cai, Xiqian, Yi Lu, Jessica Pan, and Songfa Zhong. “Gender Gap under Pressur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forthcoming.
还有十几天,就到高考了。这是很多学生在人生中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第一次挑战! 相信经历过高考的每个人,对于它的回忆总是不尽相同,但印象里一定有成堆的练习题,没完没了的模拟考试,还有教室外知了的叫声和炎热的夏天。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话题,和高考有关,是来自蔡熙乾、陆毅、Jessica Pan还有钟松发等老师即将刊登在REStats上的一篇关于男女面对高考压力时表现的文章。本文发现,相比模拟考,女学生在高考时候的表现不如男生,这主要体现在高考的时候男女分数差异显著增加,尤其是在录取分数线附近的女生高考成绩下降幅度更大。作者从男女抗压能力、对于模拟考试和高考的准备两个角度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指出男女生在准备考试的时间并无差异,但是女学生在面对高考时候的抗压性弱于男生,尤其是在其上午考试科目失利的情况下,下午考试科目分数更容易出现大幅度的滑坡。
 
之前已经有过一些实证分析或田野实验的文章,讨论性别差异在竞争状态下的表现。但有意思的是,得到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比如,Lavy (2013) and Paserman (2010)分别分析了高中教师和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性别表现差异,并没有发现女教师和女运动员在竞争状态下的表现逊色于男性。 但是,一些基于学业分析的文章则发现,男性在考试等竞争压力更大的时候表现优于女性,尽管女性在平时作业以及小组讨论等压力较小的时候普遍表现更好。这不禁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WIKIPEDIA词条的撰写和维护的性别差异。大家都知道,WIKIPEDIA是谁都可以对词条的内容提出质疑,然后提交意见,词条创建人回复质疑,或找到理由说服质疑者或修改词条内容。作者发现,WIKIPEDIA词条绝大多数是有男性在维护的,这能反映出男性女性在面对矛盾和质疑时候,其抗压能力的性别差异。
 
这篇文章就是延续了竞争下的性别表现这个话题,以最具有竞争行为的一次国家范围内的考试-中国高考作为研究背景。对于高考,大家并不陌生,不仅仅录取人数小于每年的报考人数;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考都是决定一个人教育水平的分水岭,高考分数决定了你是否进入985、211等优秀院校还是普通类院校。尽管教育背景和毕业学校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成就,但是进入优秀院校,意味着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和更好的资源,对一个人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因此,高考这一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本文分析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比考生高考和模拟考考试分数差异,由于个人的特征和能力在短期内是固定的,两次考试成绩的波动能较好地反映出其在面临压力时候的表现。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福建省安溪县,作者手动采集了该县在2008年参加6月中旬高考以及4月中旬模拟考的考生的考试分数和背景信息,通过匹配考生姓名,得到了7,961名考生信息数据库。在匹配考生姓名的时候,作者删除了同名同姓的考生姓名,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数据库的学生人数占了该县高考总人数的98%, 模拟考人数的94%。 通过比对参加高考和模拟考的考生信息,作者发现同时参加了模拟考和高考的学生在考试分数上稍稍高于只参加高考的学生,当然这1.3分的差距对于700分的总分来说是微乎其微。此外作者比较了安溪县和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说明安溪作为样本选择的代表性。
 
大家都清楚高考的重要性,但是考生们对于模拟考也是十分重视的。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是由于省教育局统一出题,在难度上是最接近于高考的,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模拟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高考定位。第二,各大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的划分很大程度依赖于模拟考试。而录取分数线作为填报志愿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考生们自然了解其重要性,自然对待模拟考也是慎之又慎。
 
下图给出了样本中男女生在模拟考和高考的分数分布,除了给出了所有学生的分布情况外,作者还对文理科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图形,不难看出,女生在模拟考的成绩要优于男生,但是这种差距在高考的时候变得很小。在对比文理科情况,理科男生不管是在模拟考还是在高考的成绩都比女生要好,但是这种差距在高考变得更显著。文科的情况则相反,文科女生在模拟考显著优于男生,但是这种差距在高考的时候就变小了很多。
 
 
估计方法
 
假定某一个性别为g考生i高考分数是如下的方程,
 
 
其中α表示不随着两次考试而变动的个人特征,w表示不随着考试变动的性别有关的特征,Z则包含高考信息,比如考试地点,高考当天的温度等,Y表示随着考试变动的个人信息,x表示受到考试影响的与性别有关的信息(比如考试压力)。
 
同时,该考生模拟考试的成绩也可以用类似方程标识出来。通过对高考和模拟考的考试成绩取差值,不随着考试波动的信息会被消除,差值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表达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求差值的时候,对每一个考生的分数进行了去均值的标准化处理。其中第一项显示的是随着考试变动的性别差异;第二项可以通过考试地点的不同,气温还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差异被观察到。
 
简化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研究结论
 
回归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模拟考比高考低了近0.16个标准差。也就意味着相对于男生而言,8%的女生失去了进入一本大学,17%的女生失去进入二本大学的资格! 而在分科样本中,理科女生比理科男生,文科女生比文科男生分别低了0.15和0.2个标准差。结论显示,相对于模拟考而言,女生更容易在压力更大的高考中发挥失常。
 
 
此外,为了进一步证明男女面对压力的表现,作者选取了录取分数线附近的男女生作为对比,发现离录取分数线越近的女生,高考和模拟考试的差异越显著。比如在录取分数线上下3分的范围内,女生模拟考比高考低了男生近0.32个标准差。这一差异随着这一宽度选择的增大而减小。
 
 
然而以上的结论并不能证明男女生抗压能力的不同是导致分数差异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是男生对待模拟考的态度并不如女生那样认真,或者说,在模拟考到高考这段时间的复习期间,男生们突然使出了洪荒之力,最后在高考中杀出一匹匹黑马?对于这个疑问,作者在2016年又补充了一次问卷,通过调查安溪县一所大型普通高中3800名学生和200名专职任课老师,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5月,记录了每个月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同时也统计了男女生对高考准备情况的自我评价,均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另外一种识别方法是通过对比同性别录取分数线附近的学生的模拟和高考考试成绩,看看性别的差异是由于女生表现下降还是男生表现提高所导致。结论如下图所示,column (1)代表的是相对于高于分数线16-20分的女生,分数线1-3分以下的女生在高考比模拟考的成绩更差,而男生则相反,在模拟考分数线1-3分以下的男生高考时候成功发生了逆袭,高考高于模拟考0.20个标准差。综上所述,男生女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表现极为迥异。
 
 
最后,为了进一步验证压力下的性别差异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作者将同一天上、下午考试科目进行比较,发现学生的下午考试科目的成绩很容易受到上午考试的影响,而且对女生的影响更大。相对于模拟考而言,上午高考考试科目的失利(低于一个标准差),女生下午的成绩比男生显著要低0.07个标准差。
 
 
这篇文章对于女性高管为何那么少这类话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已有文献指出造成女性在高层职位上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男性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教育程度,歧视等因素外,另一个可能的诱因是两性的行为上有着重要差异。该文利用中国的高考数据,研究了男性和女性在竞争压力下表现的差异,作者发现相对于模拟考试的表现,女生在压力更大的高考中的表现要比男生差,并详细讨论了这一结果的影响渠道。本文的发现对性别差异等相关文献做了有益补充。此外,这篇文章的识别也做的很仔细,是本人非常欣赏的近年来读到的精致的作品之一。
 
References
Lavy, V. 2013.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rket Competitiveness in a Real Workplace: Evidence from Performance-based Pay Tournaments among Teachers. Economic Journal, 123: 540-573.
Paserman, D. M.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Working Paper.
 
Abstract
 
We examin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sponse to competitive pressure using data from the most competitive entrance exam – China’s Gaokao. Compared to male students, females underperform on the competitive and high-stakes Gaokao, relative to their performance on the low-stakes mock examination. Moreover, women’s performance suffers more than men’s in response to negative performance shocks in an earlier exam on the same day. These effects are more pronounced for subgroups of students where the stakes matter more. Overall, these findings appear to be best explained by women’s lower tolerance for pressure and weaker incentives to do well in high-stakes settings.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