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文献来源:
Wang, D. , & Wang-Lu, H. . (2025). Land expropriation, child schooling, and child housework: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34.
01
引言
土地征收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地方发展的常见政策之一。然而,在中国,政府征收农业用地引发诸多问题,例如用途存在争议、补偿不足、农民失地等,使得土地征收对家庭层面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将反映在收入变化,以及该变化如何作用于儿童发展方面。儿童发展与家庭和社区的长期福祉密切关联。因此,深入探究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与家务劳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对优化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理论上,补充了土地征收政策效果的研究内容,拓展了经济冲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视角,深化了对发展中国家财产权保护与家庭收入冲击的经济效果的研究。
02
中国农村的土地征收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为促进地方发展,加快土地征收。依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需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并依法给予补偿。然而,中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国家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有权征用土地,并且通过市场化交易实现土地增值。这使得地方政府在实践中被赋予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出现征收用途的模糊性、征收补偿不透明和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村家庭被迫改变生计策略,直接影响家庭经济和对子女发展的投入决策。
03
概念框架、数据与实证策略
3.1. 概念框架
土地征收可能通过教育回报、收入效应、迁移效应和替代效应四条路径,影响儿童的入学情况与家务劳动时间。
①教育回报:土地征收促使家庭劳动力向学历要求更高的就业市场转移,带来的收入增长预期,理论上能够促使父母加大对子女教育投入,以期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家庭经济地位。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就业转型受阻,可能使得子女教育回报率难以达到预期水平。
②收入效应:若征地补偿充足,家庭收入提升可增强教育投入能力,提高儿童入学率;反之,若补偿不足,不仅难以提升收入,反而可能因教育支出压力加重导致儿童失学。
③迁移效应:当家庭因征地选择异地迁移时,往往伴随家庭收入增加和留守儿童教育投入增加,以及父母家务劳动时间减少。这都将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产生影响。
④替代效应:若征地显著提高家庭收入,父母则可能选择减少子女家务劳动;反之,若家庭经济压力增加,子女可能需承担更多无偿劳动,父母则转向有偿工作以维持生计。
综上所述,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与家务劳动的影响,取决于上述机制的相对作用强度。基于此,有必要开展实证研究,量化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为相关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3.2. 数据
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的2010-2018年CFPS数据。选取11-15岁农村儿童所在的家庭作为主要样本。表1展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其中,约15%的家庭经历了土地征收。
3.3. 实证策略
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04
结果
4.1. 平衡性测试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检验土地征收经历是否与个体、家庭、村庄的特征相关。表2的结果显示,多数变量系数不显著,即土地征收经历很大程度上不是由特定家庭或村庄的特征所决定的,说明处理变量具有外生性。
4.2. 主要结果
表3汇报了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面板A第2列纳入了相应的控制变量,结果表明,土地征收使儿童入学率提高5.2个百分点,与样本平均值(0.96)相比,相当于增加了5.41%,并且该影响效果不具有性别差异(详见表A3)。
面板B的因变量为儿童工作日家务劳动时间,面板C的因变量为儿童周末家务劳动时间。结果表明,土地征收未显著影响儿童工作日家务劳动时间,但却使儿童在周末的家务劳动时间增加0.675个小时(第2列),约等于样本均值(1.579)的42.75%。这是因为儿童上学期间较难兼顾家务劳动。此外,该结果无显著性别差异(详见表A3)。
4.3. 共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
4.3.1 共同趋势检验
双重差分模型能否有效估计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的因果效应,取决于对照组能否为处理组提供有效的反事实。因此,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共同趋势假设是否成立。具体模型设计如下:
图1的结果显示,土地征收前,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回归系数无显著差异,表明支持共同趋势假设。此外,由图B可知,在土地征收后的第1个调查期,儿童周末家务劳动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父母向有偿劳动力市场转型需要一段时间,而过渡期内仍需兼顾家务劳动,并且子女在学校习得社会-情绪技能后,才更可能主动承担家务。
4.3.2 稳健性检验
采用添加控制变量、安慰剂检验、异质性处理效应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用年份固定效应与家庭层面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的交互项,替代时间固定效应(详见表3第3-4列)。第二,随机分配伪处理时间进行安慰剂检验(详见图2)。第三,采用交互加权事件研究法进行异质性处理效应检验(详见图3)。上述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的积极影响是稳健的。
05
机制
5.1 入学
教育回报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可能会增加儿童入学率。一方面,在回归方程中纳入土地征收与父母教育水平的交互项,考察土地征收对不同教育水平父母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探究土地征收是否会改变父母对子女教育回报率的看法。表4第1-2列结果显示,土地征收对教育回报没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有限的农民较难向高技能职业转型。此外,第3列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期望(是否希望至少获得大学学位)作为因变量,进一步探索教育回报机制。上述研究发现,不存在教育回报潜在机制。
另一方面,考察土地征收对家庭和父母个体收入的影响,以检验收入效应机制。表5第1-3列的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分别使家庭和父亲的收入增加48.1%和258.4%,而母亲收入增加有限。这表明土地征收能够通过提高家庭收入水平,为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投入更多资金提供机会。此外,土地征收对父母收入影响的差异性,与男性面临更多劳动力市场机会有关。
5.2. 家务劳动时间
尽管土地征收带来家庭收入增加,但是否减少儿童家务劳动时间却仍不确定,这取决于家庭收入增幅能否满足其潜在需求。考虑到中国家庭普遍保持高储蓄率,收入提升通常会转化为储蓄增加,将家庭储蓄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表5第4列的结果表明,土地征收未能显著提高家庭储蓄,即家庭收入增加仍显不足。这说明,父母可能出于维持家庭运转需要子女承担家务,或子女出于家庭经济压力感知,主动分担家务劳动。此外,表6展示了土地征收对父母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后,父亲家务劳动时间的减少幅度大于母亲,支持了关于父母个人收入变化的研究结果。因此,上述研究表明,尽管被征地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但其生活水平仍然不足以让孩子摆脱家务劳动。
5.3. 迁移
分别将个体、家庭是否迁移作为因变量,检验土地征收对迁移的影响。表7的结果表明,土地征收未能显著促进个体和家庭迁移,表明人口迁移并非土地征收推动父母收入或家务劳动时间变化的有效途径。
06
混杂因素与溢出效应
接下来探讨由人口迁移和房屋拆迁可能引发的潜在内生性问题,以及相邻家庭之间相互影响可能产生的溢出效应。
6.1. 房屋拆迁
房屋拆迁能够推动城市化和使家庭获得相应补偿,可能使土地征收的影响研究带来偏差。因此,剔除同时经历这两种情况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估计。表8第1列和第4列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对儿童入学和家务劳动时间的影响是稳健的。
此外,房屋拆迁通常被视为意外之财,能够显著提升被拆迁家庭的财富水平。因此,获得拆迁补偿的父母往往有更多资金投入子女教育,增加子女入学率。对于家务劳动方面,房屋拆迁通常不涉及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且获得补偿较多,可能会减少子女的家务劳动时间。表8其余列证实了上述推测,为土地征收影响儿童发展的机制提供了更多见解。
6.2. 溢出效应
探讨未经历土地征收的家庭是否会受到已征地家庭的影响。首先,考察居住在未经历土地征收家庭中的儿童,当所在村庄存在至少一个已征地家庭时,其入学率和家务劳动时间是否会受到影响(表9第1列和第3列)。结果表明,未经历征地家庭的儿童没有受到影响,即不存在溢出效应。
此外,同时纳入家庭层面(LandEpropriationhvt)与村庄层面(VillageExproprationvt)的处理虚拟变量,考察土地征收的直接影响和村庄内部的溢出效应。构建如下模型:
表9第2列和第4列的结果表明,村庄层面的土地征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家庭层面的土地征收回归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相似。因此,不存在溢出效应,即至少在短期内,土地征收推动地方发展可能未充分惠及各家庭。
07
总结
当政府为促进地方发展而征收土地时,往往忽视了对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表明,土地征收提高了农村儿童入学率,但同时增加了其周末家务劳动时间。主要机制是,土地征收带来收入增加,促进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但收入增加并不足以减少儿童家务劳动时间,这通常与父母承担更多外出有偿工作有关。上述研究证实了土地征收为儿童带来人力资本提升,但补偿却似乎不足以弥补对失地家庭的收入冲击。由于中国儿童普遍面临学业压力,承担额外的家务劳动可能带来负担,这一问题值得更多关注。
推文作者:牛坤在
Abstract
Land expropriation is comm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promote loc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source allocation, yet rapid urbanization often leads local governments to seize farmland unilaterally. The benefits to households and the effects on child outcomes remain unclear. Exploiting the timing of exposure to farmland expropriation, we use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esign to examine its impact on children's schooling rates and weekend housework in rural China. Our findings show that land expropriation increases school attendance by 5.2 percentage points, though it also raises children's weekend housework time. These results are robust to alternative controls,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s, and various confounding tests. This paper illuminates the consequences of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on child development and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policymakers to adopt a nuanced approach in supporting children affected by land expropriation and similar policies.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