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原文信息

Huang, Z., Jiang, X., & Sun, A. (2024). Fertility and delayed migration: How son preference protects young girls against mother–child separ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66, 103191.

图片来源:网络

 

一、引言

儿童时期父母的陪伴教导影响着孩子的长远发展,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留守儿童的问题。本文使用2010年人口普查的0.35%抽样的样本,检验学前阶段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效应。研究发现,幼儿期父母对女儿的陪伴要大于对儿子的陪伴,这种差异在孩子两岁时最为显著。同时发现男孩父母外出打工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父母。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1)偏好儿子的情况下,头胎是女儿的父母更有可能生育第二个孩子;2)受限于城乡户籍制度带来的医疗报销比例不同,母亲一般选择在户籍所在地生育,这将会增加母亲与女儿的陪伴时间,直到母亲生下第二个孩子,这时第一个孩子的年龄一般是两岁。

此项研究的贡献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留守儿童的性别差异,为父母幼儿期差异化照料问题提供解决思路;2)偏好儿子往往使得儿子接受过多资源,本文首次提出儿子偏好反而会保护母女免受分离;3)该研究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解释女性人力资本高于男性的现象。

二、数据来源和直观证据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了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0.35%样本,补充使用了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 (CMDS),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

图中(a)(b)说明了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母子分离和母亲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发现在两岁的时候,男孩的母亲外出工作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女孩,这种差异在2岁之后逐渐缩小直至消失。 

三、识别策略

本文使用DID的方法来检验研究设想:

其中,下标i、cl分别表示2010年的单个儿童、县(城市)和儿童年龄。结果变量yicl表明儿童i是否与父母分开居住。具体来说,对于儿童iyicl=1表示父母一方居住在与孩子居住地不同的县;yicl=0表示父母和孩子住在同一个地方。Boyicl是第一个孩子i是否是男孩的虚拟指标。它的系数是性别固定效应,代表0岁时的性别差异。同时,将Boyicl这一虚拟变量和t=1-5年龄虚拟变量交叉相乘。

四、实证结果

(一)母子分离

表3的列(1)-(3)分别表示孩子与母亲、父亲和父母双方分离的基于年龄的性别差异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孩子1岁时,性别差异效应很小,这主要是由于孩子出生后,母亲需要在家里养育孩子一段时间。但是在2岁时,男孩的父、母和父母双方都更有可能离开男孩。这种差异在3岁、4岁时仍然存在,尽管并不显著。图像证据也为这一实证结果提供了支撑。

(二)外出打工

将结果变量yicl=1重新定义为父母因工作而不居住在户籍地,否则为0。样本显示,97.3%的父母样本离开户籍地的原因是为了工作。

表4显示,对于2岁的男孩来说,母亲和父亲外出打工的可能性要高于女孩家庭2.9%和3.6%。在3岁至4岁间,系数始终为正,但影响有所下降且不显著,与表3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图形证据也能够得以佐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说明性别差异的缩小可能导致男孩、女孩都被成为留守儿童。也就是说,无论孩子性别如何,在第一个孩子到达学龄(即5岁)时,超过9%的母亲和15%的父亲最终会离开孩子去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作用机制:生育延迟外出务工

本文使用CMDS数据来检验这种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直观证据显示,当头胎是女孩时,生第二个孩子的可能性平均要高11.9%。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一般在第一个孩子出生两年后生育第二个孩子。

由于城市高昂的医疗成本以及户籍制度对医疗报销比例的限制,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选择在户籍所在地生育子女。表5显示,64.2%的外出务工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间都在家乡,有2.7%的样本大部分时间待在家乡。此外,有80.9%的样本在家乡分娩。

外出务工母亲的生育行为对其居住安排有明显的影响,结合母亲第二次生育的行为。研究认为,女孩比男孩更有可能在2岁时有一个弟弟或妹妹,这样他们在早期能够得到父母更多的陪伴,尤其是母亲的陪伴。因此,这就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悖论,即对于儿子的偏好行为会增加长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

(四)作用机制的更多支持证据

本文还利用“有明确规定出生间隔的省份”,“实行严格独生女政策的省份”等对样本进行了调整,囿于篇幅,不予具体展示。

(五)效应识别与进一步解释

首先,如果头胎性别不是随机的,即外生的,那么前文所报告的结果可能会被头胎性别以外的因素混淆,本文进一步论证了长子性别的随机性。其次,当使用横截面数据来识别特定年龄效应时,必须要求同质出生顺序,这就要求长期跟踪同一家庭样本,本文使用CFPS2010-2018对样本进行长期跟踪,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发现仍保持显著。

(六)异质性分析

1.不同儿子偏好程度

根据省性别比确定儿子偏好程度。表10显示,性别比较高的省份,也就是儿子偏好程度高的省份,2岁时母子分离的性别差异效应为5.7%。与之相比,性别比较低的地区差异较小且不显著。

本文进一步使用教育水平来代理儿子偏好程度。这是因为以往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对儿子的偏好程度较低。表11实证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其性别差异效应较大。

2.不同历史移民率

如果母子分离主要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所致,那么迁移率较高的地区其性别差异效应应该更显著。按照净流出率对地区进行了划分,研究发现,在高流出的地区,其性别差异效应较大,其显著性程度也更高。这一结果有效支撑了前文的结论。

五、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对儿子的偏爱会导致出现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那就是与长子相比,长女能够接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这主要是由于,有了长女之后,为了继续生儿子,母亲不大可能会外出务工,这在实证上得到了检验。以往文献都聚焦于儿子偏好会损害女孩的利益分配,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探究儿子偏好的一项意外后果。实际上,父母与孩子在其幼儿时期的陪伴会极大的影响子代的人力资本,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男孩的学业成绩低于女孩这一现象提供解释。

Abstract

Mother–child separation harms children’s development. This concern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rapidly urbanizing societies with massive migration. However, factors that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hildren becoming separated from their migrating parent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we find that during early childhood, specifically at the age of 2 years, girls are less likely to become separated from their parents than boys are. This is due to son preference, which leads parents to attempt to have another child after a firstborn daughter, mostly when the daughter is 2 years old. Furthermore, migrant women often stay in their hometowns during pregnancy, which prevents mother–daughter separation. Our placebo tests indicate that this gender gap at the age of 2 years does not exist in provinces with birth interval restrictions or strict one-child policies. The gap is wider in regions with stronger son preference or higher historical population outflow rates.

推文作者:贺志浩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52篇文章 1天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