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张道卫 
原文信息:Zhang D. China's forest expansion in thelast three plus decades: Why and how?[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19,98:75-81.
 
1.背景
 
作者以发表于2001年《为什么中国的许多林地不长树?》开篇,简要回顾了这篇文献的主要观点。源于作者当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森林面积净增1370万公顷,但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却较其他国家单位蓄积量低很多。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很多林地只有几棵树或者没有种树。因此,试图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解释背后的原因。作者认为,中国拥有充足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但政策和体制原因阻碍了林业发展。最终建议将林地使用权限从10-15年延长到30-50年,降低税收和交易成本以刺激私人林业投资。
 
接下来,作者又分析了第八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发现与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相比,森林面积增加了55%,森林蓄积量增加了50%。
作者还发现一个现象,1981-1993属于森林面积缓慢增长期,而1994-2013属于森林面积加速增长期。作者想深入研究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回答一下2001年文章的结论是否还立得住脚。主要尝试从几个角度解释原因:(1)政府林业支出增加;(2)土地和林权改革;(3)其他外部因素,如基础设施建设、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研究思路是先理论分析再定量分析。
 
2 理论分析框架
 
在理论分析部分,作者仍然沿用了《为什么中国的许多林地不长树?》的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林业用地的边际利润曲线。首先交代了一些背景信息,1981年中国的国有林占54%,其余为集体林。
 
图2给出了土地使用竞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市场可达性。假设除了可达性以外其他特征都相同,每一条曲线都显示随市场距离增加而土地价值下降。由于距离太远建设购物中心没什么经济意义,所以距离大于a点的时候,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比较划算。而运输农产品需要支付运费,距离太远也不容易储存,所以当距离大于b点时,耕种所带来的价值低于木材生产的价值。b点时农业到林业转折点,是林业粗放边际的起点。
 
集约边际是指土地由使用价值低的用途向使用价值高的用途转化的结合点。林业生产的粗放边际是林业不能再产生收益或所产生的收益要比使土地用于其他用途所产生的收益低的那一点。林业粗放边际来自两方面:一是不断种植人工林生产木材;另一种是交易存量原始林。一般产权所有者认为,木材采伐后再重新造林是不经济的。注意事物会随时间改变。早期不造林的决定可能导致土地数十年没有树,属于人工林的粗放边际。这种情况下,可能数十年后才被造林。
 
传统认为,原始林粗放边际决定了采伐整片森林用于木材生产,人工林粗放边际决定了耕地面积。人工林的粗放边际有可能小于原始林的粗放边际。图2中,人工林和原始林的粗放边际在c点和d点。因此,人工林的粗放边际发生在b和c之间,不造林发生在c和d之间。
接下来,作者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上述曲线的准确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2/3的林地没有树。1949年以前采伐的木材还没有自然恢复是发生在c点之后。当时社会还没有对木材和环境服务的迫切需求。而对木材和环境服务需求上升,有必要在d点以外的地方造林。
 
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系,政府有能力动员群众大规模造林,但却很少考虑群众回归。1980年以前仅有30%造林区域变成了森林。作者认为这期间造林效率低,原因是造林回报低,木材销售价格固定,而且不鼓励产权私有。1987年后,只有造林3年后成活率达85%才被定义为新造林,以前是45%。图2反映了土地使用分配取决于每种用途的产出价值和投入成本。当林业土地价值高于农业土地价值时,不管何种原因,大量农地都会转换为林地。图2中,林业用地土地价值增加(hd线向外移动)或农业用地土地价值下降(lk向下移动),会发生土地从农业到林业的转换。例如:把hd变为h'd'将使人工林集约面积从bc扩大到b'c'。
 
3 实证分析:林业支出的作用
 
作者基于统计数据判断森林面积的扩张可能受政府支出影响,并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线性对数回归模型。
因变量是造林面积对数形式,解释变量是林业支出。此外作者还加入了两个虚拟变量,D86另1986-2013年值为1,否则为0,含义是集体林区木材价格在1985年由计划价格向市场价格放开及下一年的造林成活率变化。D99则反映了1999年实施的禁伐政策。
 
此外,作者还设计了一个模型,森林面积的变化量受到滞后的造林面积加权均值影响。
因变量时年度森林面积差值,WPlant Area是滞后3-6期,按照0.1-0.4权重计算加权平均。这种算法原因是南方地区造林需3-6年才能满足森林郁闭度20%标准。理论上变量之间正相关。第三个模型是:
作者认为森林蓄积量差值与造林面积加权均值正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作者在回归前还做了平稳性检验,但并没有选择时间序列模型。使用Stata13.0估计,结果发现模型1只有D86显著,其他模型只有造林面积和造林面积对数值显著。造林面积和森林面积变化及蓄积量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的森林扩张确实是通过植树造林和再造林或扩大人工林和林业的粗放边际来实现的。
4 市场和政策改革吸引私人林业投资的证据
 
作者认为市场和政策改革吸引了私人林业投资,也促进了中国森林的扩张。随后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作为论点支撑。这部分作者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改革前后木材价格组成中净利润占比实现,同时还列举了美国南部地区原木价格组成数据作为对比。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新古典经济学的利润函数为利润=产出价格×产出数量-生产成本,作者把利润函数改为利润=产出价格×产量-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体现在对林农征收的强制性税费。美国业主净收入占单位原木价格的47%。先来看看美国的情况:
 
再看看中国改革以前的情况:
结论是在考虑了采伐和运输成本之后,中国农民可获得的净收益下降到原木销售收入的10%。此后,中央政府于2003年取消了农业和林地税,省级和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其他税制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私有林业务的盈利能力。加上实施了长达30-70年的长期森林使用权以及自2004年以来试验并于2008年实施的其他改革,吸引了私人对林业的投资。现在的情况是:
 
 
5 结论与讨论
 
作者总结为由于中国的政策和市场改革及其它一些外部因素导致私人林业投资增加。
 
作者提出了可以进一步研究的视角:
 
首先是政府计划和林业私人投资的适当份额。随着森林的扩张带来许多公共利益。因此,各国政府应在发展其林业部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可以说政府计划可能在中国林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因为私人和公共林业投资可能是可替代的,并且大型政府林业计划可能并不总是有效的。
 
第二个是对中国及其他地区森林增长的科学量化技术。
 
最后,据报道,中国现在从其他国家进口了很大一部分木材,甚至其中一些木材被作为成品再出口。需要研究一下中国木材进口与森林恢复之间的可能联系,以及对木材出口国的经济和环境影响。
 
Abstract
 
China's forest area and inventory have expanded greatly in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is paper, I explain the reasons and mechanisms for this expansion. Specifically, high demand for timber and environmental services has led to an exponential increas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in forest conservation,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which are an expansion of extensive margin of planted forests and forestry. Furthermore, market and policy reform have increased the security of forest tenure, and tax reduction and government subsidy have given added incentive for private sectors to invest in forestry. Finally, extra-sectoral factors such as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llow the conversion of some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to forestry uses.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