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信息

原文信息:Chan D C. Teamwork and moral hazard: Evidence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6, 124(3): 000-000.

图片来源:https://smallbiztrends.com/2012/05/team-communication-small-business.html

 

引 言

 

酒驾和醉驾是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且往往致命,甚至殃及无辜。各国采取了多种手段以减轻酒驾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如,在我国,对酒驾的处罚,轻则有罚款、拘留、吊销驾照等,重则追究刑事责任。美国则一再调整判定酒驾的标准,力图通过更为严格的规定抑制酒驾行为。那么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定是否能够有效抑制酒驾行为呢?

 

本文利用美国华盛顿州1999-2011年的酒驾监测数据,采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了严罚[更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Blood Alcohol Content, 简称“BAC”)门槛]是否有利于减少酒驾累犯,以减轻酒驾的社会危害。研究发现:对酒驾的严罚将酒驾行为显著减少了2个百分点,对醉驾的严罚将醉驾行为显著减少了约1.1个百分点。并且,相较于初犯,更严格的标准对累犯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地,研究指出,严罚对酒驾累犯的有效抑制主要是通过严罚形成的“威慑力”起作用的,而非通过限制肇事者的驾驶行为或对肇事者的康复治疗(如:戒酒治疗)实现的。

 

 

背景及数据介绍

 

华盛顿州主要使用血液酒精浓度作为判断司机是否酒驾(DUI,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的衡量标准。并且该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从1999年1月1日起,对于在法定饮酒年龄以上的司机,判定其是否酒驾(DUI)的标准从之前血液酒精浓度(BAC)为0.15变为0.08,而血液酒精浓度(BAC)为0.15及以上则被视为醉驾(aggravated DUI, 图表中简写“Agg.DUI”)。对酒驾(DUI)及醉驾(Agg.DUI)的处罚主要依据两个因素:一是,由血液酒精浓度决定的酒驾(DUI)或是醉驾(Agg.DUI);二是,酒驾或是醉驾的犯罪记录(初犯还是惯犯)。具体的惩罚措施见下表1。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1995-2011年美国华盛顿州512964个血液酒精浓度(BAC)测试的案列数据。介于华盛顿州1999年实行了统一稳定的酒驾醉驾标准,以及研究的目的是搞清楚更严格的酒驾判定标准对酒驾累犯的影响,作者抽取了1999-2007年的数据。研究对于“酒驾累犯”的定义是在初次进行过血液酒精浓度(BAC)测试的后四年内再犯。并且由于美国法律对法定饮酒年龄以下(21岁)的人群有不同的惩罚力度,作者在这里剔除掉了这部分样本,仅保留了满足法定饮酒年龄的样本。此外,样本中还包含了司机详细的个人特征数据,案件的处理情况、交警发现可疑酒驾行为的地点、以及交警因车辆尾灯坏掉或夜间行驶不开车灯等情况而拦截行驶车辆的情况、以及交通事故案例。

 

 

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局部线性(采用rectangular kernel 加权)断点回归模型研究严格的判定标准与酒驾累犯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设计如下:

其中,yi是衡量是否酒驾/醉驾的二值变量;DUIi表示是否是酒驾或醉驾,BACi是驱动变量,为血液酒精浓度; Xi’表示个体特征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种族,之前被判酒驾/醉驾的次数,年龄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所有变量在BAC的最优带宽(0.001)处聚类。

 

断点回归前的准备。第一,作者检验了驱动变量有无操纵的情况。BAC变量的分布图如下,图形在两个断点处(0.08和0.15)处连续且无明显跳跃,表明,数据在断点附近没有操纵情况。第二,作者还检验了各前定变量在断点处是否有跳跃,以证明驱动变量(BAC)的外生性。 结果在这里不再展示,感兴趣的读者请阅读原文。

 

主要回归结果(原文中展示了主要回归结果表及图形,在这里仅展示回归表)。Table3展示了酒驾(BAC>=0.08)的回归结果,Table 4展示了醉驾(BAC>=0.15)的回归结果。两表中,Panel A和Panel B是分别在判定门槛值附近采用不同带宽的回归结果。观察可以发现,严格的酒驾判定门槛值(BAC=0.08)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将酒驾减少了大约2个百分点;严格的醉驾判定门槛值(BAC=0.15)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将醉驾减少了约1.1个百分点。并且相较于初次酒驾/醉驾的情况来讲,该严格的标准对“酒驾/醉驾惯犯”的抑制作用更大。此外,Table 4中,Panel B第(3)列的结果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该类型样本量较少。

 

进一步地,作者就累犯的情况细分,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结果见下表。观察可以发现,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对酒驾及醉驾起到了有效地抑制作用。同时,“惯犯”更倾向于不敢拒绝警察提出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

 

 

 

机 制

 

根据对酒驾及醉驾的处罚措施,本文提出了三种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对酒驾抑制作用的影响渠道,分别是:第一,限制驾驶行为(如吊销驾照、给肇事司机的车辆上安装启动锁定装置等、或者拘留肇事司机);第二,对酗酒司机进行康复治疗(如戒酒治疗);第三,更为严格的规定产生的震慑作用。作者指出,震慑作用是主要的影响渠道。验证思路如下:

 

首先,作者根据处罚规定,按司机被拘留天数将样本划分为4组,以检测限制驾驶行为是否是主要的影响渠道。结果见Table 8。观察表8可以发现,限制驾驶行为对酒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该影响较小;而限制驾驶行为对醉驾几乎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也侧面反映出,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标准对酒驾及醉驾的抑制作用不是短期的。

 

其次,验证对酗酒司机进行康复治疗是否为主要影响渠道。一方面,法律规定,只会对醉酒司机检测其是否酗酒,并规定其接受戒酒康复治疗。如果康复治疗是主要的影响渠道,那么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只应该对醉驾产生显著影响,对酒驾没有影响,因为只是酒驾而非醉驾的司机不会被判定需要接受康复治疗,而基本回归结果及异质性结果均表明,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对酒驾及醉驾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因此,该渠道不会是主要的影响渠道。另一方面,酗酒不仅会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也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犯罪(如打架斗殴、家暴等等暴力犯罪),因此,如果康复治疗起到了重要效果,那些其他类型的犯罪也应该显著减少。为此,作者将是否酒驾与醉驾跟其他类型犯罪案件数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观察可以发现,是否酒驾对其他类型的犯罪并无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康复治疗不是主要的影响渠道。

最后,震慑作用能够起作用的逻辑在于:人们会基于已有经验作出决策。当一个人选择酒驾与否时,与其是否遭受过刻骨铭心的相关处罚有关。因而,违法犯罪的判定标准越严格、处罚越重,对减少该类犯罪的效果就越明显。这与严格的酒驾、醉驾判定标准对惯犯的抑制作用更强的事实相符合,因而成为主要的影响渠道。

 

 

稳健性检验

 

作者还进行了三种稳健性检验,分别是,更换之前酒驾行为的衡量标准、剔除两个门槛值附近的样本进行回归系数的敏感性分析(dount RD)以及检验在醉驾门槛值(BAC=0.15)附近法庭判定有罪概率的稳健性。

 

首先,作者对比了三种“累犯”的衡量标准下的回归系数:(1)此前是否进行过BAC检测。考虑到可能司机的血液酒精浓度并未达到门槛值,但是因存在不当驾驶行为而被要求进行BAC检测,并给予罚款处罚,(2)是否被判定为酒驾(或拒绝执行BAC检测);(3)此前在华盛顿州法庭记录上是否存在酒驾行为。因而华盛顿州采用BAC检测作为酒驾的衡量标准始于1995年,而在这之前是否存在酒驾行为的记录均在州立法庭的档案里记载。三种衡量标准的系数均是显著为负的,因此,回归是稳健的。

 

其次,考虑到交警可能对有酒驾前科的司机给予更加严重惩罚,进而导致对主回归结果的低估。作者从门槛值附近正负0.001范围内的样本开始剔除,一直剔除掉门槛值附近正负0.005的范围为止,来检测严格的血液酒精浓度测试与抑制酒驾累犯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该方法被称为Dount RD(甜甜圈)(参考文献Barreca, et al, 2011)。

 

最后,考虑到法庭有可能更倾向于判定酒驾情节严重的司机重罪,在这种情况下,累犯的减少可能更多是因为法庭的裁决偏好所致而非更为严格的法律规定所致。因此,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在醉驾(BAC=0.15)门槛值附近,法庭对被告司机最终的裁决结果有无明显的变动。结果表明,在醉驾门槛值(BAC=0.15)附近,法定判定无罪释放、上诉驳回的概率均无明显的跳跃。因此,法庭主观的裁决意愿没有影响到对酒驾情节严重者的判定结果,因此,原文结论是稳健的。

(具体的结果不再展示,感兴趣的读者请阅读原文。)

 

写在最后

 

其中的政策含义: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标准能够有效震慑潜在违法犯罪分子,进而降低犯罪。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RD文章,分析的逻辑也是犯罪经济学文献中常用套路; Dount RD 方法是一种很好的稳健性检验方法,值得好好学习。

 

至此,耳边不禁响起“北京市第三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魔音。珍爱生命,远离酒驾!

 

Abstract

I test the effect of harsher punishments and sanctions on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DUI). In this setting, punishments are determined by strict rules on blood alcohol content (BAC) and previous offenses.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rived estimates suggest that having a BAC above the DUI threshold reduces recidivism by up to 2 percentage points (17 percent). Likewise having a BAC over the aggravated DUI threshold reduces recidivism by an additional percentage point (9 perc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dditional sanctions experienced by drunk drivers at BAC thresholds a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repeat drunk driving.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观点。

宜打赏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从阅读本文中得到启发,或者受益,请您为本文打赏,以感谢推文者的辛苦工作,鼓励她(他)下一期提供更精彩的推文(香樟打赏直接给每期的推文作者)。香樟经济学术圈征稿
香樟致力于提供学术研究公共品,对香樟最好的回馈就是向平台赐稿。联系邮箱:cectuiwen@163.com。香樟经济学术圈本期小编:汪海建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