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焦阳
原文信息:Barclay, K. J., & Kolk, M. (2018). Birth intervals and health in adulthood: a comparison of siblings using Swedish register data. Demography, 55(3), 929-955.
引言
二胎开放后,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生两个孩子,时间间隔多久比较好?”学术关于这样的讨论有很多答案;但是要做到“科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术界关于生育决定对子女和父母的长期影响的讨论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尽管很多的研究显示出生顺序,家庭规模,父母在生育时的年龄对孩子长期的认知水平及发展,教育以及经济社会成就和健康密切相关,但是关于孩子出生时间间隔对其长期影响的研究却不多。这篇文章正填补了这一空缺,采用瑞典人口登记数据,通过分析出生时间间隔对17-20岁男性的身高,身体素质,体重指数,以及出生间隔对30-74岁男女性死亡率的影响。此外,在识别方法上,作者通过比较同一家庭组内兄弟姊妹,更好的弱化残差干扰因素,排除其他因素影响时间间隔对长期健康的影响,也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的第三个贡献在于区分了上一次出生(proceeding birth)和下次出生(subsequence birth)的时间间隔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研究背景
文献上关于出生时间间隔对孩子和产妇健康短期影响的研究已经很多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显示,短期时间间隔(一般指前后两胎间隔小于9-24个月)会增加新生儿体重偏低的几率,同时早产和宫内生长受限的几率也大幅提高。此外,过短的间隔会导致胎龄过短,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率增加。来自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因此,世家卫生组织(WHO, 2005)给妈妈们的建议,仅从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重、新生儿死亡率的角度考虑,生完前一胎后至少24个月再怀孕比较科学(划重点)。
尽管很多文献研究了家庭背景和结构对长期健康的影响,但是出生时间间隔对孩子长期健康影响的讨论和研究却不多。少数的一篇和中国有关的文献(Campbell and Lee,2009),使用了1749-1909的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距离上次出生不足2年的成年人在55-74岁时期死亡率更高。
综上所述,出生间隔的短期影响,以及出生时的体重对后天智力、社会经济以及健康状况都有研究,但是出生间隔的长期影响,尤其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却很少。
出生间隔对健康的影响机制
以下三种机制可以解释出生间隔对健康的影响:(1) 生理机制 -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2)社会和环境机制 -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Mechanisms;(3)自我选择机制 - Selection and Confounding。
生理机制中被广泛认可的孕产妇营养素耗竭假说,简单来就是生完前一胎后短期内再怀孕以及哺乳等产后活动,妈妈们很可能还没有完成对生产所流失的营养补充的过程,导致母体和胎儿在营养上的竞争,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
社会和环境机制的一个核心是提出兄弟姐妹竞争导致资源稀释假说,主要是指前后两胎时间间隔过短导致家庭资源在孕育孩子上无法有效的进行划分导致资源稀缺可能性增加,然而这对幼儿时期的影响很大。
除了以上两种普遍提到的级之外,作者认为自我选择机制也是出生间隔长短影响长期健康的机制之一,教育水平低或者健康状况差的家庭更有可能出现过长或者过短的出生间隔,从而影响孩子长期的健康状况。以美国为例,如果两次妊娠过程不足18个月,则更容易被认定为意外怀孕;然而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年龄越大,教育程度越高的产妇。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 作者详细解释了利用组内固定效应可以更好的控制由于样本选择所带来的偏差(有兴趣的香友们可以参看原文)。
数据来源
这篇文章的数据来自瑞典人口的行政等级数据,由于数据记录了多代同堂,更好地服务于本文研究动机。作者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1)只包含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因为在基因和生活环境上同父同母的孩子们更为接近;(2)排除双胞胎以及多胞胎的家庭, 原因是多胞胎等意外冲击改变了家庭资源的分配,可能产生误差;(3)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家庭的组内和组间固定效应模型, 本文只包含了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此外,包含3个及以上的家庭可以识别出上一次出生和下一次出生的时间间隔的影响。
本文被解释变量主要有五个:身高(厘米为计算单位),身体素质(通过测量骑固定自行车能达到的最大阻力),超重(BMI≥25),体重过轻(BMI<18)以及死亡率。前四个变量的数据来源于1990到2012年出生在1962–1979范围内的瑞典军事征兵登记册。但是由于只有男性才强制要求服兵役,所以这四个变量并没有包含女性的健康状况。死亡率的数据来源于瑞典死亡登记,包含了1938-1960出生列队的死亡率。这一批研究对象在1990到2012年期间最年轻出生列队的年龄范围是30-54岁,而年龄最大的出生列队则是52-74岁。
下图呈现了出生列队在1938-1979年出生间隔,不难看出60%的出生间隔都在13-48个月之间。
计量方法
此外,模型中作者还控制了可能对长期健康情况缠身影响的其他因素,比如出生顺序,出生时父母的年龄,以及出生年份等,此外家庭和个体的固定效应也被控制。
研究结论
下图绘制了出生时间间隔和身高的影响,其中一个标准差所代表的高度是6.5厘米,其中浅蓝色的线代表的是家庭组间系数,深蓝色的线条表示家庭组内系数。以左侧上一次出生间隔为例,短期的出生间隔对身高的影响不显著,但是越长的时间间隔对身高有负面的影响。但从数值来看,出生间隔在61-66个月比在25-30的个体身高要低5%个标准差,而出生间隔在9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要比对照组低11%个标准差。然而这些现象在组内模型并不显著。再看右侧下一次出生间隔,下一次出生间隔较为短暂的个体(9-12个月之内),身高上比对照组(间隔在25-30个月的)要矮10%个标准差。
接下来再来看看出生间隔对身体素质的影响。依旧以左侧的上一次出生间隔的组间系数为例,出生间隔越长,个体在运动中所能承载的阻力月低,也就是说身体素质越差。那些出生在96甚至更长时间间隔的个体比参照组要地处20%个标准差。然而,组内的比较却没有这些特征。
接下来关于出生间隔对超重的影响就更有趣了。距离上一次出生间距越长,无论是组间还是组内系数都显示出个体体重越高的现象。尤其是距离上一次出生间隔3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个体,成年超重或者肥胖的几率更高。
最后来看一下出生间隔对死亡率的影响。下图中左侧的距离上一次出生间图,组间系数(浅蓝色)显示间隔超过91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个体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出生间隔在25-30个月的参照组。然而,在家庭组内这个现象并不显著。作者认为,之所以距离上一次出生间隔越长死亡率越低(这个结论和已有的结论不一致),是由于这个群体的成年在成年期会面临比较低的死亡性。此外,右侧不同家庭的组间系数则距离下一次出生间隔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时间间隔对个体成年后的健康状况,从身高,身体素质,体重(肥胖和过瘦)以及死亡率的角度进行探讨。得到的结论是,尽管时间间隔越长会显著增加个体的体重,降低个体的身体素质和身高,但是这些差异都是有不同家庭的特征不同造成的。在比较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出生间隔,对健康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最后回答最开始提到的前后两胎几岁的时间间隔更为科学合理,笔者认为两个孩子相差几岁或许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最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怎样的对待。
文中提到的参考文献:
Campbell, C. D., & Lee, J. Z. (2009). Long-term mortality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family context in Liaoning, China, 1749–1909.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8, 1641–1648.
Abstract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has examined whether birth intervals influence perinatal outcomes and child health as well as long-term educa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outcomes. To date, however,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examined whether birth spacing influences long-term health. We use contemporary Swedish population register data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rth-to-birth intervals and a variety of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 for men, height,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falling into different body mass index categories; and for men and women, mortality. In models that do not adjust carefully for family background, we find that short and long birth intervals are clearly associated with height, physical fitness,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and mortality. However, after carefully adjusting for family background using a within-family sibling comparison design, we find that birth spacing is generally not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health, although we find that men born after very long birth intervals have a higher probability of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in early adulthood. Overall, we conclude that birth intervals have little independent effect on long-term health outcomes.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