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陈怡心 
 
原文信息:
 
Kocher M G, Schudy S, Spantig L. I lie? We lie! Why?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a dishonesty shift in groups[J]. Management Science, 2018, 64(9): 3995-4008.
 
 
01 研究背景
 
安然公司集体舞弊的例子说明不诚实、欺骗和腐败等不道德行为在组织或团体中经常发生。这引出了学界对于集体中不诚实行为的实验研究,既有的实验证据表明,集体行为比个人行为更倾向于不道德,基于此,作者的研究回答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即在集体中出现说谎行为的原因。
 
作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实验,研究作为一个小组成员,个体行为是如何变化的。这其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诚实转变,主要是由集体内部的沟通推动的,但与集体成员是否面临收益共性无关。与遵守诚实的准则相比,小组成员会为不诚实提出更多的理由,并交换意见。因此,集体成员改变了对诚实规范的有效性及其在集体中的分布的看法。
 
02 研究发现
 
文章的实验发现:群体比个人更倾向于说谎,存在“不诚实转变”现象(dishonesty shift),并探讨了背后的影响机制。
 
文章对“不诚实转变”现象(dishonesty shift)作出了解释,认为不诚实转变”现象(dishonesty shift)不能归因于群体的战略复杂程度高于个人(群体更“聪明”),不是因在群体中成员个人的行为的被观察到的可能性降低(藏在群体背后),不是由于其他群体成员会从说谎中获益,也不是因为群体决定需要一致同意。群体组成的影响也很小。
 
文章认为造成不诚实转变现象(dishonesty shift)的原因就是因为群体中的交流互动,经过交流之后,人们的撒谎率明显上升,因为群体交流重新定义了不诚实行为的合理性,使人们对诚实的道德规范进行重新认知。
 
03 实验设计
 
实验主要基于Fischbacher和 Follmi-Heusi(2013)经典的掷骰子实验,但是使用电脑操作。实验开始时先给被试放一个掷骰子的视频,掷骰子的结果在屏幕上显示10,然后要求被试在电脑界面上写下自己看到的点数,被试获得的收益是根据他输入的“点数”确定,而不是屏幕显示的,1代表1点,5代表5点,6代表0点,实验用被试看到的和输入的数值的偏离,代表“不诚实”“说谎”。
 
文章主要设计了三个处理组,每组将进行三部分实验,具体的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1)一共设计了三个处理组,分别为Individual GroupPC 和GroupNoPC,每组实验分为三个部分,每个处理组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同的,都是每个被试进行一次掷骰子实验,即看完掷骰子的视频,然后输入一个点数。
 
(2)三个处理组的不同在于第二部分,GroupPC 和GroupNoPC中三个被试随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被试看到相同的掷骰子视频,看完之后他们有5分钟的时间进行线上匿名交流,彼此之间不暴露身份,他们也可以随时选择退出聊天交流,三个人都退出或者时间到了之后,交流结束,每个人各自在自己电脑上输入一个点数。
 
(3)GroupPC 和GroupNoPC两个处理组之间的不同在于是否是“共同利益”(payoff commonality)。GroupPC要求三个组员必须输入同样的“点数”才能获得支付,如果输入的点数不同,那每人都只能得到0;GroupNoP不要求必须输入相同的点出,每个的收益取决于自己输入的“点数”
 
(4)在第一、二部分之间和第三部分结束后分别进行一个“信念激励”(Belief elicitation)实验。让实验者猜测之前别人所做的同样实验的结果,输入自己所猜测的选择不同“点数”的人数分布情况,即猜测有百分之多少的人输入点数1,多少输入点数2 …..,如果猜对了可以得到5欧奖励,每偏离1%奖励会减少0.04欧。
 
此外,其他实验细节均按照标准的实验规范进行,包括被试的座位随机分配,事先会收到一份纸质的实验说明,每个部分开始前也会在电脑上显示实验说明,实验开始前会有控制问题,只有问题都回答正确之后,才能开始实验,这确保被试理解了实验内容。
 
本实验设计非常的精巧,虽然只是利用基础的掷骰子实验,但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内部有多个对照,可以用来分析很多问题:
 
(1)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对照(Individual 和GroupPC,Individual 和GroupNoPC)说明个人和群体行为的“不诚实”行为的不同
 
(2)GroupPC和GroupNoPC的对照说明“共同利益”(payoff commonality)的作用,即排除“考虑到他人的利益”这一可能的解释。
 
(3)“信仰激励”实验1和实验2的对照可以说明,本实验对被试对“诚实”行为规范的认知和信念的变化。
 
04 实验结果
 
于2015年6月至9月期间招募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14次实验,共有273名参与者(个人组39人,GroupPC 117人,GroupNoPC 117人)
 
文章对实验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不诚实转移和共同收益:研究是否群体比个人更倾向于说谎,这是不是由于群体的利益共同体性质,群体交流如何影响人们对道德规范的信仰。
 
(2)群体中诚实(不诚实)个体的作用:研究群体成员组成成分的影响,群体中说谎成员的数目的影响。
 
(3)群体聊天中交流内容的影响:对聊天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聊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个人特征和说谎:研究个人特征的异质性对说谎行为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集体比个人说谎更多,这与共同收益无关
 
在下图中,横轴代表看到的点数,纵轴是输入的点数,45度线上的人是诚实的,可以看到第一部分,三个组的人数分布都是差不多的,不诚实的人(慌报的人)大约占31%-41%,但是在第二部分,可以明显的看出,GroupPC和GroupNoPC两个处理组的不诚实人数明显上升,与individual组有显著差异,GroupPC为89.7%,GroupNoPC为86.3%,(该结果即使将看到点数是5点的人去掉也是显著的),但GroupPC和GroupNoPC两组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2:交流促进了协调一致
 
Group行为的协调一致可能是因为交流所致也可能是因为集体会考虑到共同收益,因此文章将GroupPC和GroupNoPC的区别,由下表可以看出,GroupPC和GroupNoPC的协调率比individual高,GroupPC和GroupNoPC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集体的行为协调一致并不是受到共同收益的影响。
结论3:群体交流降低了对他人诚实行为的信任
 
通过分析“信念激励”实验,如图,纵轴表示两次实验被试猜测的数值的变化,GroupPC和GroupNoPC有明显的变化,他们认为选择5点的人的比例会上升,其他点数会下降,但是individual组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经过了第二部分小组交流这个环节之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影响,就会觉得别人都会说谎,因此对别人说谎行为概率的估计会上升。
结论4:群体中说谎人员个数对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的影响很微弱,GroupPC中没有影响和GroupNoPC有微弱影响。
 
接下来文章研究群体中人员组成结构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这个组的人员构成,即该小组中有几个说谎的人,由图可以看出人员组成结构的影响并不大,即使小组里都是诚实的人,大部分小组也会在经过交流这个环节后选择谎报点数。
 
结论5:“不诚实”的言论多于“诚实”的言论,这与是否共同收益无关
文章对小组交流时讨论的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研究成员在交流时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言,以及他们的交流是在鼓励诚实行为还是不诚实行为,其中有40个组的言论是鼓励不诚实,只有19个组鼓励诚实,不诚实的言论要比诚实的言论多。
文章进一步分析在鼓励诚实和不诚实时所用到的词汇,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集体成员在交流时主要提到money、honesty、insecurity、rules和其他内容,其中money、honesty、insecurity用的最多,money用来鼓励诚实,honesty用来鼓励诚实,insecurity两者兼有。有趣的是,作者发现,群体的人员组成会影响他们讨论时词语的使用,群体内没有或有一个不诚实的人时,各种类型的词汇都使用,有2个不诚实的人时,使用的词汇种类变少,且主要与money有关,有三个不诚实的人时,只讨论money。
 
结论6:鼓励诚实的言论显著降低了说谎行为
 
文章最后将说谎可能性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发现诚实的人的言论会降低谎报的可能性。随后文章又控制了许多个体特征做了稳健性检验,发现性别会有影响,其他控制变量都没有显著影响,该发现与之前的文献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女性说谎更少。
 
为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文章额外设计了一个控制实验:
 
文章增加了一个实验组(IndivDeliberation组),该实验组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与Individual组相同,区别在于第二部分让被试有机会思考,在这一部分,被试有五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在电脑屏幕上写出自己的想法。结果说明个人的深思熟虑不能解释群体中说谎行为的增加,是群体中的交流和观点的交换改变了个人的行为和观点。
 
此外,作者进一步排除了“实验者需求效应”、“群体能更好的理解实验者的实验目的”、“学习效应”、“藏在群体之后”等可能的解释。
 
05 结论
 
通过实验,文章得出如下结论:
 
(1)群体倾向于更多地撒谎,群体中存在不诚实的转变现象,且共同收益不是群体比个人更不诚实的必要条件。
 
(2)群体更加不诚实的原因在于群体间的交流和沟通,成员间的交流改变他们对道德行为的看法,使道德错误的行为合理化。
 
(3)因此,需要强有力的行为准则或外部监督和惩罚,以避免侵蚀诚实规范。文章的发现也为相应的机制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
 
Unethical behavior such as dishonesty, cheating and corrup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organizations or groups. Recent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tronger inclination to behave immorally in groups than individually. We ask if this is the case, and if so, why. Using a parsimonious laboratory setup, we study how individual behavior changes when deciding as a group member. We observe a strong dishonesty shift. This shift is mainly driven by communication within groups and turns out to be independent of whether group members face payoff commonality or not (i.e., whether other group members benefit from one’s lie). Group members come up with and exchange more arguments for being dishonest than for complying with the norm of honesty. Thereby, group membership shifts the perception of the validity of the honesty norm and of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population.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41篇文章 53分钟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