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慧航 
原文信息:Amiti, Mary, Oleg Itskhoki, and Jozef Konings. "International shocks, variable markups, and domestic price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18).
 
我们都知道,根据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的最优定价应该是在边际成本(MC)基础之上,外加一部分加成(Markup),而markup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定价。那么,企业在调整价格时,更多的是因为自身边际成本的变化而改变定价呢,还是更多的因为竞争对手的价格调整而调整定价(策略互补,strategic complementary)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对于很多经济问题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一个经典的问题是,国际市场要素价格的变动如何传导并影响国内市场产品的价格?虽然这一问题非常重要,但是文献中对于这一问题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答。
 
问题的难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边际成本与会计成本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边际成本通常是不可观测的,这就给研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特别是边际成本调整对于价格的影响;其次,竞争对手的价格通常与企业的价格是同时决定的,存在着很强的内生性问题;最后,需求和成本的冲击通常是相关的,同样也会带来内生性问题。
 
Amiti、Itskhoki和Konings(2018)在RES上的文章《International shocks, variable markups, and domestic prices》结合使用了比利时关于企业的产品价格、海关数据以及企业的收支等财务数据,在一个比较简(chou)单(xiang)的框架下回答了上述问题。
 
接下来比较麻烦的是竞争对手的价格。首先,作者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同意行业比利时国内的价格数据;而对于进口的竞争者,作者从海关数据中可以得到这一部分数据。
 
比较麻烦的是,正如以上所介绍,竞争对手的价格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因而也需要为竞争对手的价格找到工具变量。一个简单的想法是使用竞争对手的边际成本作为竞争对手的价格作为工具变量。然而这里又有问题,竞争对手包括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国外友商的边际成本是不可观测的,作者提出使用汇率变化作为国外友商边际成本变化的代理变量;然而这里又出现问题了,对于欧元区的国家,都是用欧元,没有汇率,作者又构建了对除比利时以外其他国家的出口价格作为边际成本的代理。
 
在此真心佩服作者不厌其烦的严谨态度!
 
有了以上准备后,作者使用工具变量法对于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做了估计,结果如下:
结果发现,如果厂商自己的边际成本增加10%,那么厂商的价格有可能会增加6%左右;而如果友商的平均价格增加10%,那么厂商自己的价格可能会增加5%左右,体现了策略互补性。此外,假设检验不能拒绝两个系数相加等于1的原假设,意味着作者的理论对于现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刻画。
 
而更进一步,作者讨论了不同规模的企业是否对边际成本和友商价格的反应是否不同,结果如下:
上表中可以发现,对于小企业而言,似乎边际成本更重要:边际成本上升10%,价格就会上涨10%,而友商的价格似乎并没有影响;而大企业似乎对友商的价格十分敏感,友商平均价格增加10%,自身的定价会上升6%。
 
Abstract
 
How strong are 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in price setting across firms?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direct empirical estimate of firms’ price responses to changes in competitor prices. We develop a gene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taking advantage of a new micro-level dataset for the Belgian manufacturing sector. We find strong evidence of 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with a typical firm adjusting its price with an elasticity of 0.4 in response to its competitors’ price changes and with an elasticity of 0.6 in response to its own cost shocks. Furthermore, we find evidence of substan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se elasticities across firms. Small firms exhibit no 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in price setting and complete cost pass-through. In contrast, large firms exhibit strong 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responding to both competitor price changes and their own cost shocks with roughly equal elasticities of around 0.5. We show that this pattern of heterogeneity in markup variability across firms is important for explaining the aggregate markup response to international shocks and the observed low 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into domestic prices.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43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