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杜鹏程 
原文信息:Bloom N, Draca M., and Van Reenen J. 2016."Trade induced technical change?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s on innovation, IT and productiv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3(1): 87-117.
 
国际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重若轻的意义,已有研究发现贸易活动的增加对就业(Autor,2013)、工资(Melitz,2003)和资源再配置效率(Meliz &Redding,2013)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以其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其低价格中间品的比较优势,逐渐成为各发达国家的主要进口伙伴。那么,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是否会对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产生影响呢?Bloom等(2015)的这篇RES论文正是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他们发现,中国的进口竞争导致了企业内部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间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劳动力由低技术企业转向到了高技术企业,这种企业内部技术提升效应与企业间的劳动再配置效应最终引致了技术升级。
 
导论
 
2008年金融危机的前二十年,中国出口总产值以年均15%的速度高速增长,自2001年加入WTO后,其贸易壁垒的降低更是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低价格中间品的福利。然而,贸易自由化是否会促进技术进步?已有文献对此展开了研究并提供了三个可能影响渠道:一是竞争效应(Raith,2003),进口壁垒的降低促使进口国增加竞争强度,竞争强度的增加使得企业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进行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份额。二是市场效应(Grossman& Helpman,1991),贸易自由化扩大了了市场份额,而扩展的市场更容易通过降低固定成本来激发创新。三是知识溢出效应(Acharaya& Keller,2008),贸易壁垒的降低可以使得进口国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出口国产品技术的方式来获取知识,促进技术进步。
 
Bloom等(2015)认为,虽然上述理论在部分国家确存在合理性,但却难以解释以中国为例的低收入国家贸易情况。以知识溢出效应为例,欧美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在目前应该是远领先中国的,所以并不存在发达国家通过学习中国产品技术进而促使本国技术进步的现象。因此,本文以中国加入WTO为视角,从企业内效应和企业间效应两个方面考察低收入国贸易壁垒的降低对欧洲发达国家技术升级的影响。
 
数据及核心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表示k国j行业来自中国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份额,衡量行业面临的来自中国进口的竞争程度。
 
核心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i的技术进步指标,用企业专利(包括专利量和专利的引用率)、企业信息技术(包括人均计算机数量和数据库软件数量)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
 
数据源包括:Amadeus数据库(12个欧洲国家的数据)、EPO(欧洲专利局数据)、HH(Hart Hank IT数据库)和UN贸易数据库。
 
实证分析
 
1.企业内效应:
 
本文首先建立如下固定效应模型以考察进口竞争对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的影响:
其中,∆表示时间差分因子,考虑到数据库中各数据并集情况,分别在2005-2000和2004-1999两个时间段上取差分。表1结果显示:进口竞争度每提高10%,企业的专利将提高3.21%、信息技术将提高3.61%、TFP将提高2.57%。
OLS回归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可观测变量同进口竞争相关,导致内生性问题。例如,1994年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规定了各成员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纺织和服装等产品的具体配额,而自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这些产品的进口配额限制被逐渐取消,这引发了样本国家来自中国的进口量平均增加了240%。因此,取消进口配额同进口量高度相关,为内生变量。为了解决这问题,本文利用1950年各行业的进口配额作为进口竞争的工具变量,可以认为2000-5年间欧洲国家的技术冲击同1950年非WTO成员国(如中国)的进口配额不相关,满足工具变量的排他性假设。工具变量估计模型为:
表2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显示: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仍然显著地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但其影响效应大于OLS的回归结果。这说明,欧洲国家正向的技术冲击使得低技术、低劳动技能的出口国(如中国)很难在这一市场上同进口国企业进行竞争,从而导致进口竞争度降低,OLS结果负偏。
利用进口配额作为竞争度的IV虽然降低了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但其带来的另一个可能隐患在于:即使是中国没有加入WTO,一些进口配额较高的部门也有可能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变革趋势,从而对估计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本文继续控制了前文差分模型中所估计出来的企业固定效应,再次进行IV回归,发现结果与表2相比并无显著的变化。
 
2. 企业间效应:
 
此外,企业间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应是进口竞争影响技术进步的另一个可能渠道。根据“创造性毁灭”观点,进口竞争的加剧使得低生产技术企业的劳动力向高技术企业转移,高技术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进而导致低技术企业逐渐消亡,最终推动了技术升级。因此,文章建立如下模型分别考察企业间劳动力资源和生存率的变化:
 
表4 Panel A关于雇佣量的回归结果显示,进口竞争每增加10%,企业的雇佣量将减少2% ~ 4.3%;技术与进口竞争度的交互项结果显著为正,说明高技术企业的劳动力遭受到进口竞争度带来的负向影响更小。Panel B关于生存率的结果显示,进口竞争度每增加10%,企业的生存率将降低1.2% ~2.1%,交互项的系数也基本显著为正,说明低技术企业在面临进口竞争度加剧时更容易退出市场。
 
本文该部分也同时进行了IV检验,结果略大于表4中OLS估计结果,但系数方向均一致。
3. 分解效应:
 
进一步,本文利用Foster et al.(2000)的方法对样本年限间的技术进步率的增长进行了分解,发现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度为13.9%,其中,进口竞争增加引发的劳动资源再配置效应为6.7%、企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效应为8.7%、而退出效应的贡献度为2.1%。若将本国商品离岸外包到中国生产也视为进口的话,这一效应将更大。
 
稳健性检验
 
本文对实证结果做了大量的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考察工作,包括企业的动态偏差、改变工具变量、低工资国家和高工资国家和就业结构变化等方面,各部分结果依然稳健并具有政策启示。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中国加入WTO这一视角出发,从微观企业的角度考察了来自低收入国家的进口壁垒降低,对发达国家技术升级造成的影响,并给出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企业内效应,进口竞争效应会使得企业潜在的死亡率增加,这使得进口国企业根据进口品来改变自己的产品生产策略或商品外包策略,增加创新研发支出,进而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技术升级。二是企业间效应,受到中国进口竞争影响的低技术企业就业下降,工人转向了技术更先进的高科技企业,进而引致了技术升级。当前我国国内正面临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外正面临贸易战的加剧和“一带一路”的构建,该文的研究结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
 
Abstract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on broad measures of technical change—patenting, IT, and TFP—using new panel data across twelve European countries from 1996 to 2007. In particular, we establish that the absolute volume of innovation increases within the firms most affected by Chinese imports in their output markets. We correct for endogeneity using the removal of product-specific quotas following China's entry in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2001.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led to increased technical change within firms and reallocated employment between firms towards mor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firms. These within and between effects were about equal in magnitude, and account for 14% of European technology upgrading over 2000–7 (and even more when we allow for offshoring to China). Rising Chinese import competition also led to falls in employment and the share of unskilled workers. In contrast to low-wage nations like China,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novation.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43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