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GPT
原文信息: Alexander W. Cappelen, Gary Charness, Mathias Ekström, Uri Gneezy, and Bertil Tungodden. 2025. Exercise Improves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OI:
01
引言
(1)研究背景
身体活动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长期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表明,定期的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还与认知功能、注意力和情绪状态的改善有关,这些因素都对学业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现有文献主要基于相关性分析,缺乏能够明确建立因果关系的实验证据。
(2)Research Gap
尽管已有研究在身体活动和学业表现之间建立了关联,但一个关键的“研究空白”在于,我们对如何通过具体干预措施来有效提升身体活动水平,并进而改善学习成绩的因果机制知之甚少。例如,移除运动障碍是否能直接促使学生增加锻炼,并最终带来学业上的积极变化,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实证验证。因此,需要更严谨的方法,如随机对照试验(RCT),来填补这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缺口。
(3)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移除运动障碍对大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填补了上述研究空白。其主要贡献包括:
1. 理论整合与因果验证: 本文创新性地将“移除障碍”这一干预措施与学业表现联系起来,并通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首次为“运动改善学习成绩”这一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因果证据。
2. 核心发现的实证验证: 基于该项试验,本文证实了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健身房卡能显著增加他们的运动频率,并带来学业成绩的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获得免费卡的实验组学生不仅更少缺课,考试不及格率也明显降低。
3. 作用机制的揭示: 本文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背后的作用机制,发现运动之所以能改善学业表现,是因为它促使学生养成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控制感,这些内在改变最终带来了学业成绩的提升。
02
数据及模型构建
(1)研究数据构造
实验设计。为了验证“移除运动障碍能促进运动,进而改善学业表现”这一假设,本文采用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参与者与分组。参与者: 实验招募了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UIB)和卑尔根城市学院(HIB)的本科生。
招募流程: 招募工作于2016年2月进行。学生们收到了一本小册子,其中包括信息表、同意书和基线调查问卷。每位签署同意书并返还小册子的参与者都获得了100挪威克朗的报酬。
样本排除: 研究排除了已拥有SIB健身房卡的学生(32名)以及未在UIB或HIB注册的学生。最终研究样本为778名参与者。
随机分组: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Treatment Group): 随机选择了400名学生,他们获得了为期约4个月的免费健身房会员卡。对照组(Control Group): 其余学生作为对照组,未获得免费健身房卡。
数据收集。研究人员通过四种数据来源来评估干预效果:基线调查: 收集了参与者的背景特征,包括自我控制、生活习惯、学习时长和幸福感等信息。健身房数据: 合作的健身房(SIB)提供了参与者每次刷卡进入健身房的记录,从而精确追踪运动频率。学业表现数据: 研究人员获得了完整的行政管理数据,包括学生的选课、考试注册、已完成学分(Completed Study Points, CSP)和各科成绩等。这些数据确保了学业表现衡量的准确性,且没有数据流失(zero attrition)。随访调查: 在学期中旬(5月中旬)进行了随访调查,以收集关于自我控制、生活方式、学习时长和幸福感等维度的自评数据。
(2)计量模型设定
研究假设与实证策略。本文采用严谨的计量模型来量化分析干预措施(提供免费健身卡)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模型的核心旨在探究“获得免费健身卡”这一二元指标 (Ti) 与学业成果的关系。
模型公式的核心结构如下:
其中因变量 Y{i,s,t}:衡量学生(i)在学期(t)的学业表现。本研究主要考察了两个关键指标:已完成学分(Completed Study Points, CSP) 和 平均成绩(Grade Average, GA)。
核心自变量Ti:一个二元虚拟变量,若学生(i)被分配到实验组(获得免费健身卡),则 Ti=1,否则Ti=0。
控制变量 X{i,s,t-1}:包括学生的基线特征(如年龄、性别、平均绩点、自我控制、生活方式、幸福感等),以及课程(s)的难度和规模等。这些变量旨在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学业表现的因素。
固定效应:模型中纳入了多个固定效应,以控制未被观察到的异质性:θs: 课程固定效应,控制不同课程难度带来的差异,φt: 学期固定效应,控制不同学期可能存在的外部因素。ε{i,s,t}: 误差项。
基于计量模型,研究团队验证了三个核心假设:假设1:免费健身卡对学生的健身频率有正向因果效应。假设2:免费健身卡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正向因果效应。假设3:运动对学业表现的积极影响主要通过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和增强自我控制感来实现。
03
实证结果
(1)实证分析
提供免费健身卡的干预措施是否会增加学生的健身房访问频率?(假设1)。图2显示了按实验组累计的健身房访问分布。由图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健身房访问上存在巨大差异:对照组中很少有学生访问健身房,而实验组大多数学生确实访问了。实验组的累计分布在一阶随机占优于对照组。平均而言,实验组学生在本学期访问健身房7.5次,相对于对照组的1.8次增加了超过300%。此外,实验组中有30%的学生锻炼10次或更多,对照组仅为7%。
表3报告了使用OLS回归分析的处理干预对健身房锻炼的影响。第(1)列报告了整个学期健身房访问次数(标准化)的效果,平均处理效果超过0.6个标准差(p < 0.001)。从第(2)-(3)列可见,在添加控制变量后保持稳健。第(4)-(6)列报告了干预对扩展边际的影响,其中观察到至少锻炼一次的学生比例从对照组的11.6%显著增加到实验组的68.6%。
免费健身卡是否能提升学生学术表现?(假设2)。图4显示,实验组完成学分(CSP)增加0.13标准差,平均成绩(GA)未受影响。实验组CSP分布一阶随机占优于对照组,30学分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实验组学生更少延误学业。表4 OLS回归结果显示,处理对CSP的意向处理效应约为0.15标准差(p=0.027),对多重假设检验稳健。CSP增加62%来自减少课程放弃,38%来自减少考试失败。实验组GA略有正向效应,但不显著。
(2)机制分析
免费健身卡如何提升学术表现?(假设3)。表6回归分析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控制力均提高约0.15标准差,与学术表现提升幅度相当。效应在控制变量、多重假设检验及非随机流失校正后保持稳健。控制锻炼后,生活方式和自我控制的处理效应减弱,提示锻炼是关键中介机制。
免费健身卡对学术表现的影响因学生 baseline 差异而异?(假设4)。图5显示,对于生活方式、自我控制、幸福感和学习时间均低于中位数的学生,完成学分(CSP)处理效应显著,达0.5标准差(p<0.01),而其他学生无显著效应。
04
结论
通过对挪威大学生提供免费健身卡的随机对照试验,本文揭示了体育锻炼对学术表现的因果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免费健身卡显著提升完成学分(CSP),平均增加0.15标准差,通过减少课程放弃(62%)和考试失败(38%)实现,效果相当于教师质量提高或班级规模减少一个标准差。实验组的成绩平均值(GA)略有正向效应但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锻炼通过改善自我控制和生活方式(如睡眠模式、减少拖延)促进学术表现(表6,列1-6),与公共讨论和相关研究一致。干预措施对挣扎学生的效应尤为显著,CSP增加0.5标准差。这些发现支持通过提升自我控制的干预措施可降低社会成本并促进教育成果。
推文作者:蔡河长
Abstract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e test whether removal of a barrier to exercise can improve academic performance. We find strong support for this hypothesis: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were provided with a free gym card exercised more and had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treated students were both less likely to drop out of classes and to fail at the exam. We provide evidence showing that exercise caused a healthier lifestyle and increased perceived self-control, which ultimately improved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removing barriers to physical activity can be an important tool for improv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