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何克润 
原文信息:Lévy-Garboua, L., Lohéac, Y., & Fayolle, B. (2006). Preference formation, school dissatisfaction and risky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7(1), 165–183.
 
引言
 
  最近,一部由易洋千玺,周冬雨和魏莱主演的校园欺凌题材的电影《少年的你》火了。影片中魏莱饰演的不良高中少女周也让人叹息的同时,也令人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生活优越,成绩优秀的女学生在高三要进行校园欺凌行为?高三以前的她又是怎样的呢?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答案。本文则是三位经济学者给出的答案。
 
  在经济学者眼中,校园欺凌作为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一种,与学生旷课、吸烟吸大麻并无本质区别,其实质都是违背父辈设定的社会道德规范。但传统经济理论却很少注重青少年的行为决策。他们认为青少年既没有预算约束,也没有稳定偏好,并非完全理性人。因此,青少年孩子的学习决策一般由其父母进行。但现实正如电影中的情景一样,周也的父母可以保证她高三的入学登记,但并不能控制她在上学期间如何使用时间:进行校园欺凌还是学习?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时间恰恰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投入要素。因此,原文作者认为,青少年虽无预算约束,却具有时间约束;虽无稳定偏好,却仍然追求终生效用最大化;因而仍可使用“效用最大化目标-约束”的经济分析。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青少年决策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结合实证说明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决策机制及其动态过程。那么,接下来,一起来听经济学中周也的故事!
 
第一部分 模型
 
  综上,从本文的观点来看,为何一个外人眼中看起来成绩优秀,生活条件优越的高中美少女周也会选择在高三去欺凌同学呢?答案就是她在高三之前,学习时间投入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心理落差,不断降低她对学习投入的满足感,当最后一根”努力学习带来心理落差“的稻草落下,周也便成为了不良少女。
 
第二部分 实证
 
  理论虽然如此这般,但现实的“周也”真是如此吗?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利用1995-1996年美国青少年纵向调查数据(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Adolescent Health,简称 Add Health,美国7-12年级中学生的健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影响。
 
 
  结果发现,中学生的期望年级水平与所在年级,年龄,自身健康水平,是否为女性等个人特征正相关;与父母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等家庭条件正相关;也与学校规模,是否为私人学校等学校特征正相关;但与是否为白人(个人特征),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家庭特征)以及是否在南方(学校特征)负相关。利用估计后的结果,得到残差,即得到每位学生的教育水平预期差(education gap)。
 
  但教育水平预期差并非边际效用,因此进行第二步:以学习满意度为因变量,教育水平预期差为主要自变量的回归。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学习满意度的变量和后,如性别,人种,年级,年龄,对父母/朋友/邻居的满意度,宗教社区服务,是否单亲以及131个学校特征虚拟变量,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正如模型所预料的那样,所有满意度系数均显著为负,即中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越低,越有可能选择进行不良行为。同时,习惯系数均显著不等于1,其中除无保护措施性行为和违法暴力行为外,均大于1,这意味着除无保护措施性行为这类不良行为外,其他不良行为一旦接触过,就会产生“瘾”,尤其是吸烟,吸大麻,贩毒和企图自杀,其习惯系数均在1.3以上,其上瘾概率很高;至于为什么无保护措施性行为呈现反瘾行为,这可能是因为这类不良行为后,如引起堕胎带来的沉痛教训,形成了学习效应,因而当事人越来越谨慎。而我们关注的周也校园欺凌,其违法暴力行为的习惯系数虽然也小于1(毕竟不是疯子,对暴力上瘾的人还是少),但也仅仅是略小于1,这说明校园暴力行为虽然随着学生长大会慢慢变少,但却没法迅速改变现状。
 
结语
 
正如经济模型和实证相互印证的那样,还原周也的学习历程:周也在小学时候还是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友善好孩子,但进入初中后,一开始她信心满满,努力学习,希望能名列前茅,但不知是初中知识难度过大,还是她的学习方法不对,虽然偶尔有小进步,但大多数情况下,考试成绩都没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尤其是中考那次,周也废寝忘食地复习,本以为会考上本市最好的第一中学,结果却只有一般重点中学的分数(尽管在别人眼中已经很优秀了),沉重地打击了她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而真正压死她学习兴趣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高中入学后的第一次月考,刚从中考失利中恢复的她,再一次遭受了“努力得不到预期回报”的打击,从此原本的乖乖女把学习的精力转移到欺负同学上,借此获得快感,从此走上不良少女的道路!
 
到这里,三位经济学者眼中的周也故事也讲完了,带给青少年的启示:作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涨最多的学习动力和远离诱惑的决心,得最好的结果。青少年如此,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最后祝天下青少年孩子们(尤其是三位正值高中的弟弟!)都能健康成长,远离不良行为,做一个wise boy or girl!
 
Abstract
 
School dissatisfa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ssociated with “risky behavior” like drug use, unprotected sex, norm violations and illegal behavior. We extend the standard human capital model to joint human investment (education) and disinvestment (risky behavior). Based on this model, we develop a general dynamic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preference formation of children and behavioral change at school. Once an educational norm is set by adults, children can rationally deviate from this norm, while staying at school, after experiencing bad surprises like a school failure. The same type of dynamic equation can be used in a sequence to predict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and a host of risky behavior. We test these assumptions with a unique panel data set on American adolescents attendi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School dissatisfaction is found t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upon nine different types of risky behavior.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