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赖芬芬 邓卫广(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原文信息:Akerlof, George A. and Rachel E. Kranton. 2000. "Economics and Ident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3), 715-53.
 
摘要
 
本文将社会心理学中的“身份(identity)”概念引入到经济学分析框架中,该理论体系认为每个人的身份多种多样,每一种身份都对应着不同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从而决定了某种身份被允许的行为(behavioral prescriptions)。作者分别建立了效用函数和博弈论模型来揭示身份会如何影响人的偏好,从而改变个人行为,以及身份如何影响社会互动。最后作者用身份模型解读了性别歧视、家庭劳动分工和社会排斥等传统经济研究议题,并获得了更合理的结论。
 
传统经济学假定,每个人的偏好是稳定外生假定的,与社会环境无关。而“身份经济学”的开创者阿克洛夫和克兰顿对这一基本假设进行挑战,认为社会环境能够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偏好,进而塑造人们的选择行为。本文开了身份经济学(identity economics)的先河,将“身份”引入到分析框架中,并打开了人类行为偏好背后的黑箱。经济学强大在于其分析范式,“身份(identity)”这一新的视角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学分析,从而改变了传统上对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释,小到整容、慈善捐赠、广告、择校与移民,大到性别歧视、民族和种族矛盾、劳动力市场争端等。
 
引言
 
1970年,美国有三分之二的人面临职业不平等,直到本世纪初职业隔离依然显著存在。性别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份之一,性别职业关联决定了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的雇佣模式,比如秘书、小学老师、护士等需要细致护理的工作往往被视为“女性化职业”。而女性参与到“男性化工作”(如:消防员、海军等)当中则会影响大家对这种行业的看法,从而改变当事人双方的效用。家庭主妇是传统女性身份的体现,但是这种身份观念可以随着时代塑造和改变,偏好也可以通过社会规范和教育来影响。
 
理论模型
 
新领域的开创需要理论模型做铺垫。作者建立了两个理论模型来阐释身份为何影响个人效用以及如何影响社会互动。
 
1、基于身份的效用函数
 
社会交往促成了社会群体和身份的产生,不同身份决定了被允许的行为和社会规范,从而决定了行为主体不同的效用。基于这样的逻辑,作者建立了如下身份-效用模型:
aj代表自己的行为,a-j代表他人行为,cj表示不同类别(categories),εj表示个人特征,P代表被身份规范的行为(Prescriptions)。为了说明上述效用模型的合理性,作者举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些例子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①自己的行为会通过影响自我身份认同影响效用:比如整容,改善个人形象通过婚恋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带来经济溢价;性别和职业,男女不同的特质产生职业隔离和社会分工;慈善捐赠,通过提高声誉增强幸福感;登山运动,征服困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②他人的行为通过影响自己的身份认同改变效用:比如性别与职业,女性待在“男性化”岗位会被同事认为“污染”了整个群体;团体活动,比如在学校中特立独行会被排挤。
 
③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身份:女性可以选择成为家庭主妇或者职场“女强人”;家长为孩子择校的行为也会塑造孩子的身份认同;移民之后选择融入当地社区也是改变个人身份与自我认同的表现。
 
④偏好能被改变:广告、教育、政治活动都是重塑个人身份和选择的途径。
 
2、基于身份的博弈论模型
 
在这一部分作者建立了不同类别的人基于社会互动的博弈论模型,假设有主流群体(Green)和非主流群体(Red)两类人(红色文化的“种族”、“阶级”或“性别”处于从属地位。言行不端的举动,比如吸毒、未婚先孕、抢劫等等都是红色身份的标志)。两类人有相应基于身份的偏好和社会规范,如果从事被身份允许的活动,将得到较高效用V,否则0。由于社会互动的外部性,下标o代表other降低了自己的效用,下标s表示非主流群体(Red)不合群的成本,C表示主流群体(Green)回应(respond代表了一种社会冲突)非主流群体(Red)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损失,L是非主流群体(Red)被回应的损失。
 
下图即为两类群体的博弈树,两个结果分别对应主流群体和非主流群体的payoff:
 
不同的payoff决定子博弈完美均衡的不同结果:
If c
 
If cIs+L,then: 如果person two选择不合群,即使Person one找person two打了一架,但是person two 仍表现不合群的举动;
 
If c>Io and Is
 
If Is>V,then: Person one 不用拳头解决问题,person two就主动选择融入主流群体,完美避开社会冲突。
 
那么如何避免不同身份人群之间的冲突来提高每个人的幸福感呢?上述比较静态分析可以揭示有关经济互动的深层含义,尤其是传统经济政策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税收就是调节社会规范的工具,如果Person one(主流群体green)揍person two(非主流群体red)的行为需要纳税T,税收大到一定程度(T>I0-c),并且忽略交易成本,那此类政策就会有利于培养多元审美观和宽容的社会氛围。相反,如果对person two(非主流群体red)不合群的行为进行限制将会导致另外的均衡结果。
 
应用分析
 
1、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
 
职业性别认同理论可以拓展职业隔离的经济学分析。上述模型为“妇女运动”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个理论结构。重塑偏好能减少性别职业融合的外部性。促进女性解放的“妇女运动”往往是通过重塑女性化(和男性化)的社会观念来消除家庭和工作中的性别关联。
 
2、家庭劳动分工
 
妻子和丈夫在家务劳动和职场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传统观念认为“你(妻子)负责貌美如花,我(丈夫)负责赚钱养家”,女性承担比丈夫更多的家务往往能提高双方的效用。
 
下图显示了男性工作时间与做家务的时间比例。即使男性不上班,也不需要照顾孩子,承担家务比例最高也只有37%。这显示了家庭劳务分工中的性别不对称,要改变女性的角色就需要灌输新的身份理念。
3、群体排斥与贫富分化
 
理论模型部分博弈中的非主流群体和主流群体之间的冲突可以应用到社会排斥和社会贫困问题的心理效应分析。假设主流群体是勤勤恳恳工作的人,非主流群体是游手好闲的underclass。下图显示了两个群体的相互作用及均衡结果。
o代表外部性,k代表非主流群体对主流群体的“污染”,a代表拒绝主流文化却不得不融入的效用损失,r代表合群的代价。来自主流群体的社会排斥决定了游手好闲的身份和社会规范。如果不合群的代价非常大,游手好闲的人则会被同化地更加勤勉(all-green);被排除在外的群体中的一些人则会试图适应社会规范以维持他们某种归属感,但合群又会产生自我矛盾情绪以及丧失自我身份的焦虑。如果合群的效用损失非常大,那么整个社会都是游手好闲的非主流群体(all-red)。
 
基于身份模型的社会排斥分析发现游手好闲的自我毁灭行为("self-destructive" Red behavior)并不是不理性,而是社会经济地位低以及基于身份差异产生的社会排斥导致的。一些改变身份和观念的活动,比如自我约束、教育和就业都是个人进步和社会融合的手段。
 
结语
 
本文有关身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概括如下:从性别、种族、职业等角度看,每个人都分属于不同的类别(categories),被赋予不同的身份。每一个身份都对应着不同的社会规范(social norm),从而决定了某种身份被允许的行为(behavioral prescriptions)。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经济决定之一大概就是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怎样的身份。当某种身份被强化时,就更倾向于根据这种身份相关的规矩去办事。本文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动机,揭示身份及其相关的社会规范究竟如何影响个人在工作、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决策及其经济和情感后果。在阿克洛夫这里,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非货币因素总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身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进程,当然,文章的最后启发“身份”可以应用到诸如政治经济学、组织管理、人口学、教育、金融行为等的分析当中。这也正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们所做的。
 
推荐阅读文献:
 
Akerlof, George A. and Rachel E. Kranton. 2010. Identity Economics: How Our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 Wages, and Well-Be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énabou, Roland and Jean Tirole. 2011. "Identity, Morals, and Taboos: Beliefs as Asse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6(2), 805-55.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how identity, a person's sense of self, affects economic outcomes. We incorporate th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of identity into an economic model of behavior. In the utility function we propose, identity i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ocial categories and how people in these categories should behave. We then construct a simple game-theoretic model showing how identity can affect individual interactions. The paper adapts these models to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 the economics of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and the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In each case, the inclusion of identity substantively changes conclusions of previous economic analysis.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