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邓卫广
 
原文信息
 
Sacerdote, Bruce. 2001. "Peer Effects with Random Assignment: Results for Dartmouth Roommat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2), 681-704.
 
引言
 
同群效应非常重要,因为个人的背景可以通过同群效应影响他人,而个体自身的行为更加可以通过社会乘数(Social Multiplier)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selection bias等问题,我们很难识别同群效应的因果关系。
 
识别策略
 
由于随机分配宿舍,因而舍友的背景对个人来说是外生的。当然舍友的当前行为可能是外生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影响因素造成的。
 
论证过程
 
在识别同群效应中,存在以下困难。首先,由于个人通常会自我选择进入某个群体,所以很难分离selection effect和peer effect。其次,如果舍友彼此同时相互影响,我们就很难分清谁是因谁是果。第三,在实证中,我们很难区分两种同群效应,一种是由于舍友的个人背景导致的(contextual effects),另外一种是由于舍友的个体行为导致的(endogenous effects)。
 
达特茅斯学院的宿舍安排根据性别和四个和成绩不相关的问题的回答来决定的。作者首先论证宿舍安排的随机性,表格2的结果表明自己的SAT成绩和舍友的SAT成绩不相关,自己高中的排名和舍友的高中排名也不相关,即舍友的背景是不相关的,这个证明宿舍安排的随机性,至少是和成绩没有关系的。
 
 
由于舍友是随机安排的,这意味着舍友的背景和自己的背景是不相关的。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识别出舍友背景引起的同群效应(contextual effects)。
 
使用这个分析架构,我们就可以通过得到β和γ来分离contextual effects和endogenous effects。
 
一、关于成绩
 
1)GPA具有同群效应,且可以排除由于共同的因素造成的假象的可能,但是这种效应不具有长期性。
 
如下表(表3, Columns 1-3,这部分检验的是endogenous effects)所示,舍友的GPA对自己的GPA有影响(Column 1)。但是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common shocks造成的,比如这个dorm的灯光不好,太吵闹等。于是作者进一步控制了dorm effect(一个dorm通常有几个room),结果如column 2所示,虽然系数小了,但是还是很显著的。但是GPA的同群效应在第二年就消失了(老美86%第二年会换宿舍),说明不具有长期效应。
 
 
2)不同背景等级(高中排名)的舍友对自己的GPA影响具有差异性。如columns 4-6(这部分检验的是contextual effects)所示,差等生对自己的GPA影响不显著,但是优等生对自己的GPA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
 
3)舍友的背景和行为对自己的毕业预期和专业选择不具有同群效应的影响(Columns 7-8)。
 
二、关于社交群体
 
舍友的是否参加兄弟会(姐妹会)对自己有影响,但是room-level的影响在加入了dorm effect或是floor effect后就消失了。
 
如下表(表5)所示,column 1表明在room-level下,在是否加入社交群体具有同群效应(endogenous effects);但是一旦我们考虑dorm-level effect后,room-level的效应消失了(column 2)。舍友如果高中是个酒鬼,自己更可能参加兄弟会(column 3,contextual effects)。
 
至于体育锻炼,文章没有发现具有同群效应(column 4)。
 
 
三、同群效应的非线性
 
 
作者最后探讨是否不同背景的人对于不同的背景的舍友的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差等生对所有人都具有负面效应,且对成绩越差的舍友负面影响越大;中等生对其他人影响不显著;优等生对所有人都有正面的效应,且对成绩越好的舍友正面影响越大。
 
结论
 
同群效应是存在的。舍友的背景和当前行为对我们都有影响。
 
政策建议
 
重新分配宿舍是有必要。优等生没必要和中等生待在一起,应该让优等生和差等生住一起,发挥优等生的正面带头作用。
 
论文的可能的延伸
 
1.样本来自同一个大学,且是非常好的大学,学生的方差较小。其他类型的大学、中小学等,是否不同的结果呢?
 
2.文章主要集中分析只有两个人的宿舍的情况,且用排除自己之外的宿舍的其他人的平均值来作为主要的解析变量。但是对于舍友的最大值、最小值可能的影响没有详细探讨。部分同群效应的影响可能主要不取决于均值,而更多取决于极值。
 
推荐阅读文献:
 
Manski, Charles F. 1993. "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ocial Effects: The Reflection Problem."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0(3), 531-42.
 
Zimmerman, David J. 2003. "Peer Effects in Academic Outcomes: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85(1), 9-23.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a unique data set to measure peer effects among college roommates. Freshman year roommates and dormmates are randomly assigned at Dartmouth College. I find that peers have an impact on grade point average and on decisions to join social groups such as fraternities. Residential peer effects are markedly absent in other major life decisions such as choice of college major. Peer effects in GPA occur at the individual room level, whereas peer effects in fraternity membership occur both at the room level and the entire dorm level. Overall, the data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peer effects in student outcomes.
 
推文作者简介:
 
邓卫广: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微信公众号:CCSLS001。研究方向:行为经济学(Peer Effects)、婚姻家庭、人力资本、创业创新等。目前我正在做一些关于peer effects的研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合作共进!联系邮箱:dengweiguang@126.com。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