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张强国
 
原文信息
 
Joan Crespo, Raphael Suire and Jerome Vicente (2014) .Lock-in or lock-out ? How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knowledge networks affect regional resilience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1):199-219.
 
引言
 
为何美国硅谷能够在经历短暂衰退后迅速复苏?为何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苏举步维艰?本文从地方知识网络的视角探讨了这个议题。虽然从该视角探讨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并不少见,但这篇文章方法独到、实证不拘一格、观点新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借鉴了复杂网络分析法,利用“度分布”和“度相关”两个简单而关键的指标分别刻画了知识网络结构的层次性和同质性;在实证部分,作者大篇幅引用其它两篇文章中的研究案例进行正反论证,巧妙的解决了数据不可得的实证难题;在结论部分,作者提出的政策框架更是满满的干货。
 
概念界定
 
“中心度”用于衡量某个节点处于网络核心地位的程度,是基于网络位置来衡量节点权力的一个关键指标。“度分布”和“度相关”都是基于节点中心度对整体网络拓扑结构特征的刻画。
 
“度分布”表征网络整体中所有节点中心度的分布状况。度分布的幂指数越小说明网络中节点的权力分布越平等,越大则表明整个网络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权力越高度集中在少数核心节点。
 
“度相关”表征的是网络中所有节点彼此的连接机制。如果度相关系数大于0,则表明网络中度数高的节点倾向于与其它度数高的节点联系,度数低的节点倾向于与度数低的节点联系,即网络具有同配性,且越趋近1同配性越强;如果度相关系数等于0,这表明节点是否联系与节点的度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网络是中性的;如果度相关系数小于0,则表明网络中度数高的节点倾向于与其它度数低的节点联系,即网络具有异配性,且越趋近-1异配性越强。
 
机理分析
 
第一,均衡的度分布和网络中性。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无论移除什么节点,该网络都会显示出抵抗外部冲击的健壮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该网络也具有知识网络重组和扩散的强大潜力,因为节点是由许多路径连接的。但是该网络缺乏凝聚力,易于诱发机会主义,难以激发一致行动,不利于推广技术标准。
 
第二,核心—边缘结构和网络同配性。该网络核心节点的强强联系提高了一致性效应,有利于技术标准推广。但由于寡头垄断结构和外围节点之间的桥梁作用较弱,当技术衰退或者市场萎缩时,这种过度的同配性会抑制开发新技术和新市场的能力,造成技术锁定和对外封锁。
 
第三,核心-边缘结构和网络异配性。该网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协调性,信息和知识可以通过许多桥梁在核心节点和边缘节点之间传播,探索性的行为和多样化的信息可以更容易地从边缘扩散到核心成员,使得核心节点同时拥有主导开发阶段的封闭能力和探索阶段对外连接的能力。
 
案例分析
 
1.美国硅谷:Saxenian(1990)的实证研究展示了硅谷的从停滞不前到复兴的发展轨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牌的核心企业形成一个封闭的寡头垄断结构,致力于推广通用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相反,初创企业网络则为高度开放的知识共享结构,更专注于高性能和高附加值领域;老牌的核心企业与蓬勃发展的初创企业网络之间的脱节现象。20世纪八十年代末,得益于衰落的核心企业和外围新兴初创企业之间的新联系,硅谷开始走向复兴。一方面,以高度互联的老牌核心企业为枢纽形成了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显著层级,即度分布极不均衡,使硅谷成为一个领先的技术集成和标准制定的地方;另一方面,这些核心企业与位于边缘的新兴的企业之间的联系,即异配性的关系行为使得整个集群避免了墨守成规的行为。
 
2.韩国大邱纺织业集群:Cho and Hassink (2009)研究了韩国大邱纺织业的发展困境。韩国大邱纺织业于20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了一个严重的危机阶段,当地政府应对危机的对策之一就是发展和资助一个产业复兴的大项目。该项目依赖公共资金,基于研究和设计为导向的价值链建立新的网络。它失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传统的本地生产商网络是由一个封闭结构,由一群大型原料供应商企业和一些出口导向型的大型纺织企业组成。尽管这种层次结构和关系有助于开发市场,但网络趋向僵化,没有向新思想、新流程开放的意愿和能力。加之,当地生产网络中的裙带关系导致了过度的从众心理以及对新企业进入的抵制,进一步削弱了当地产业活力和创造力。第二,Milano项目的领头羊是研究设计企业代表。因此,该项目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非来自于传统的生产网络,这自然会引发老牌企业对新企业的抵制和不满,导致老牌企业与新企业的联系和合作迅速减少。
 
政策建议
 
制定促进区域弹性的政策应该重视地方知识网络的事前甄别,针对特定的缺失联系进行政策干预,而不是采取千篇一律的增加地方知识网络密度的政策。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velops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of regional resilience with a primary focus on the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local knowledge networks. After presenting the network-based rationales of growth and structuring of clusters, we analyze under which structural conditions a regional cluster can achieve short-run competitiveness without compromising long-run resilience capabilities. We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degree distribution (the level of hierarchy) and degree correlation (the level of structural homophily) of regional knowledge networks should be studied to understand how clusters succeed in combining technological lock-in with regional lock-out. We propose simple statistical measures of cluster structuring to highlight these properties and discuss the results in a policy-orien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showing that policies for regional resilience should focus on ex-ante regional diagnosis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s on particular missing links, rather than ex-postmyopic applications of policies based on an unconditional increase of network relational density.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37篇文章 2天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