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书籍封面
原文信息:马修•卡恩, 郑思齐. 中国绿色城市的崛起[M]. 中信出版社, 2016.
 
推文人 | 吴茂华
 
引言
 
今天推送的是关于环境问题的一本书《中国绿色城市的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如何共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从铅污染、矿山的有毒物质扩散、黄浦江死猪到雾霾、水污染和温室气体。环境问题的出现不仅出现在中国,即使现在环境指标良好的西方城市也曾经为了发展经济而遭受环境污染的危害。本书尝试去理解中国城市发展会带来怎样的环境挑战,采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关注家庭和企业的行为选择,并讨论这些行为如何汇总成影响环境问题的巨大力量。本书的引言部分通过介绍郑思齐老师的一天生活,从一个小的侧面让读者了解中国大城市中普通人是如何应对和适应环境污染。本书大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供给角度对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及其动态变化的分析;第二部分从需求角度讨论中国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城市”需求;第三部分是对政府行为的讨论,如何增强中国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的动力以及可持续增长的可能途径。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图景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再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使得制造业领域可以低成本的扩大规模,2011年中国制造业消耗了全国大约70.82%的能源,作者通过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分解发现能源消费额增长主要来自于规模效应。煤炭消耗是中国的主要污染源,目前中国大约80%的电能来自于煤炭发电,一项研究发现煤炭供暖导致生活在淮河以北的5亿中国的平均寿命减少了5年。中国也正在积极的寻求天然气进口来解决这一问题,另外中国努力发电“绿化”的进程中,2014年水利、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都有所增加,而地热发电量少于2013年。随着城市用地价格、劳动力成本、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环境管制的变化,导致污染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出现了“去工业化”趋势;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依赖工业发展经济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正规的业务培训与职业经理人的崛起、外商直接投资与知识转移、绿色技术的发展是若干个可能减少中国工业污染的新兴趋势。
 
城市移民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也为移民本身增加了收入,是中国保持经济增长并帮助提高低收入群体改善生活的关键动力。虽然北京的污染水平很高,但是这里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用电用水和住房的需求也将增长。本书的第三章对上海深圳等中国的“明星城市”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厦门、成都、兰州、沈阳这些二线城市中产阶级的机遇。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放宽和高铁的飞速发展,中国开放城市的新格局正在兴起,居民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随着大量的移民涌向城市,城市的空间也在不断的扩张,但是大量的工作机会、公共服务和休闲娱乐场所都集中在内城,人们更希望居住在离市中心近一些的地方。然而市区的土地资源有限,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供给更加稀缺,使得人们不得不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集中在市中心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中心区域的交通拥堵。本书作者郑思齐老师与陆铭教授以及孙聪博士的一篇论文中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小学开学前后早高峰交通拥挤程度会相差20%~30%;开学后大量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交通流导致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也显著提高。虽然就业的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住房需求,但是目前公共基础设施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郊区生活需求。随着对环境的重视,人们对耗能较低的绿色建筑需求越来越大,虽然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还没有得到较好的突破,但值得庆幸的是,中央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污染另一个产生源头是来自城市中私家车需求,为了节省时间、改善出行的舒适度、并可以减少在雾霾天气下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时间,人们会选择开私家车出行。对于日益增加的交通拥堵挑战和交通造成的地方空气污染,作者在书中讨论了一些可能减少城市交通社会成本的公共政策:排放税和拥堵睡、新的汽车尾气排放规定、汽油精炼、旧车的尾气测试、车辆数量限制以及补贴绿色汽车生产。
 
中国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城市”需求
 
污染给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的威胁,人们渴望蓝天和规避健康风险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儿童而言,减少他们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时间和程度,与孩子们在校学习能力和长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另外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很关注,比如更多的中国父母会选择海外品牌的奶粉。中国城市居民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有可能成为环保人士,很多成年人已经开始为更加健康的生活而改变他们的习惯。而老年人更加希望在退休后去生活质量更高的城市居住。本书从房地产价格差异及口罩热销与政府信息公开等方面出发,给出了环境需求上升的客观证据,并讨论了中国城市居民由于收入不平等而造成的生活质量不平等。
 
如何增强中国各级政府改善环境的动力
 
本书第三部分分别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视角分析对绿色发展的需求与动机。中央政府为何选择绿色转型?第一个解释是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中央政策开始出现变化,环境和能源效率等指标被明确纳入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评体系,更多的强调“科学发展”;第二个解释认为中国共产党希望提升在国际舞台和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威望;第三个解释认为中国希望成为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引领者,引领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央政府激励地方官员追求绿色发展目标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一方面是绿色指标的问题,这些指标是否在实质上可以降低能耗或改善环境,还只是表面的工作;这些指标是否符合客观的科学规律。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内部利益冲突,除了成立于2008年的国家环境保护部,与环保有关的政府机构超过十个,所有这些部门在工作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矛盾冲突。而中央与地方则存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地方政府会因为拥有内部信息渠道并会做出有目的性的选择性行为。
 
对于地方政府是否会发展绿色城市的问题,首先要回答市长的优先政策目标是什么?环境领导力以及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激励措施,但是地方政府在治理环境的问题上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比如国企的问题,在中国多层级政治体系中,国企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比地方政府人员的官衔要高,如果意见不同时会使得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遇到很大阻力。除了这些问题外,对于经济落后的城市来说,在工作的机会和环境质量的需求之间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书中通过一个欠发达城市的例子表明由于较大的企业有能力支付现代污染物处理设备的额外成本,地方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并购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来享受环境利益。城市公众的鼓励、信息的透明度与腐败程度的改、城市投融资、城市移民,这些都反应了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政府也意识到了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从中期来看,中国许多城市将经历环境改善,但是这一核心观点成立也需要依赖许多重要前提。对于发展中的全球问题,本书作者认为政府在实现城市发展与保护环境共赢中会发挥关键作用。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篇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图景
第二章 “中国制造”
第三章 城市移民
第四章 城市中的郊区化
第五章 城市中的私家车需求
第二篇 中国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城市”需求
第六章 日益渴望蓝天和规避健康风险
第七章 环境需求上升的客观证据
第三篇 如何增强中国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的动力
第八章 中央政府为何选择绿色转型
第九章 地方政府是否会发展绿色城市
第十章 结论
技术附录
致谢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42篇文章 3天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