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冷萱 
原文信息:JorgeDe la Roca, Gianmarco I. P. Ottaviano and Diego Puga. Cityof dreams.Working Paper, 2018.
 
一、引言
 
在大城市工作,会有更高的回报,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De la Roca and Puga(2017)另一篇发表在REStudies的文章针对大城市与小城市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三种假设:第一,大城市生产优势的静态效应;第二,在大城市积累经验的动态效应;第三,工人自身能力的工人固定效应。在此之前也有大量文献论述大城市带来的集聚效应 (Glaeser and Maré, 2001, Yankow, 2006, Baum-Snow and Pavan, 2012)。相对于能力较低的人而言,高能力的人在大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当然,生活在大城市并不只有优势,大城市通常需要支付较高的房价和拥堵成本(Combes, Duranton, and Gobillon, 2016)。但是,无论是高能力还是低能力,如果生活在同一个大城市,那么他们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是没有差别。那么高能力的人如果可以流动,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他们都将流动到大城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我们大学毕业时,那些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有些选择了北上广深,有些选择了二线城市,还有些选择了其他。大城市那么好,你为什么不愿意去?Jorge De la Roca等(2018,Working Paper)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告诉你:“可能因为你不够自信”。推送这篇文章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篇文章将理论与实证结合的非常紧密,感觉实证部分都是在检验前面理论推导的结果;第二,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二、理论模型
 
本文假定每个人的工作都处于两个时期之一:一是毕业后的年少期(junior period),另一个是毕业十年后的年长期(senior period)。之所以这样假定,主要是为了区别个体还没有工作经验时期和有了一定经验的时期。这两个时期,个体都可以选择到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后文用B代表大城市,S代表小城市。那么一个个体一生中就有4个选择可能,假如他在年少时期选择为i,年长时期选择为j,他的选择可能集为(i,j) = {(S,S),(S,B),(B,S),(B,B)}。
 
在理论模型介绍之前,先定义数学符号:
理论模型总结,在年少期,个体自信较低时候他们选择小城市,较高自信会促进他们选择大城市;在年长期,如果个体能力较低,或者他们有中等能力但是自信很低,个体会选择小城市;如果个体有高能力或者中等能力,高自信,个体仍会选择大城市。
 
三、数据与变量解释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青少年调查数据(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1979, NLSY79),该数据包括6111名14-22岁的个体(1979年第一次访问时),丰富的个体特征变量和劳动市场相关变量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以下是本文实证部分用到的变量定义。
 
大(小)城市,作者在区分大小城市的依据为城市人口,在2010年,一个县人口超过200万定义为大城市,反之为小城市;能力,作者使用NLSY79中的武装部队职业能力测试(Armed Forces Qualification Test ,AFQT)得分作为个体能力的代理变量;自信,指个人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具体测度方式大致为问卷询问个体对自己主观自信的打分(如,我能像绝大多数人那样把事情做好,赋值分别为1-4,数值越大,表明越自信);年少期(Junior period)和年长期(Senior period),年少期是指个体刚毕业进行工作时所处的时期,也即第一次选择工作城市的时期(样本中位数为21或24岁[如果接受了高等教育]),年长期是指毕业十年后,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再次选择城市的时期(样本中位数为31或34岁[如果接受了高等教育])。
 
四、实证结果
 
(一)年少期
 
根据理论模型推导表明,在个体年少期选择大小城市时,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信而非能力,且自信越高,选择大城市就业的概率越大。下表1是回归结果之一,被解释变量为是否居住在大城市,主要解释变量分别为自信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作者汇报的系数在表中为指数系数(Exponentiated Coefficients),系数大于1表明正相关,系数小于1表明负相关。Column(1)显示,在个体年少期,自信越高,那么选择大城市的概率也会显著越高。个体自信每增加一个标准差(28.9),那么他选择大城市的概率将会显著增加11%。但是,个体的能力水平没有显著增加选择大城市的概率;Colum(2)和(3)对样本进行了限制(重新定义了被解释变量),Colum(2)的被解释变量为14岁时候个体居住在小城市,毕业后流动到大城市取值为1;Colum(2)的被解释变量为14岁时候个体居住在大城市,毕业后流动到更大城市取值为1,结果均表明自信会提高流动到大(更大)城市的概率,而能力没有显著性影响。
 
 
(二)年长期
 
在个体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方面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会积累工作经验。到了年长期,他们再次选择自己工作的城市,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后,再次选择城市主要的依据是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自信。因此在年长期,自身的能力会对他们城市选择有显著正相关,而自信与城市选择没有显著相关性。回归结果如下表2所示,自信对个体流动没有显著性影响,而能力的提升会显著增加个体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的概率。对于那些年少期就选择了大城市的个体,能力和自信对他后期选择的影响都不再有显著影响,主要是因为初始选择的一个长期影响。表2中Colum(1b)的能力系数为1.007,意味着个体能力每提升一个标准差(28.3),那么他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的概率将会显著增加19%。失业(%weeks out of work)会显著增加个体从大城市流动到小城市。除了看工作十年后的城市选择, 作者也汇报了个体第一次换工作选择的城市(推文未汇报)。结果与表2没有太大差异,结果也为个体能力会促进个体换工作时从小城市流动到大城市。
 
 
五、稳健性检验
 
尽管作者的实证结果与前文的理论推导一致,通过数据检验了假设,结果比较令人信服。但在实证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作者也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及对其他可能存在的解释进行了论证。在这之前,整个分析脉络都基于自信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展开,自信能提升个体年少期选择大城市的概率,然而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自信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他代表着个体在大城市的附加值。基于此,作者通过数据检验了在大城市工作的个体,自信对他们收入的影响。通过自信与大城市工作经验,交互发现结果并不显著,说明自信并不能加强个体在大城市的收入,与之对应的是,能力与大城市工作经验,交互结果显著为正,说明个体能力会加强个体在大城市的收入。
 
在前面实证过程中,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有一些控制变量和是否选择大城市可能会同时被决定。比如,一个人如果以职业生涯为中心,那么他更可能选择上大学,选择单身,延迟生育,以及选择大城市;一个人如果以家庭为中心,那么他更可能选择不上大学,更早结婚,生育,以及选择小城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将对不同类别样本进行回归。如下表所示,左右方框分别对应个体为以家庭为导向和以工作为导向。结果同样发现,自信会影响以工作为导向个体选择大城市的概率(见Colum 1d)。
最后,作者也认为自信这一变量可能不太“干净”,自信可能也捕获了个体其他特征。比如,外向(Robins,Tracy, Trzesniewski, Potter, and Gosling, 2001). 个性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使用五大特征分类法:外向、随和、认真、情绪稳定性和创新性。作者在回归中进一步控制了这5个特征变量,结果仍然显示个体的自信会显著增加其毕业后选择大城市的概率。
 
六、结论
 
自我评估的缺陷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些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大城市,尽管大城市能够提供更高的回报,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多的机会。如果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的自信与他们的能力不一致,那么他们可能会做出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实际能力,从一开始就不会做出的城市选择的决定。当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时,这些早期的决定已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降低了他们搬家的动机,影响了他们一生的收入。本文发现,自信比实际能力更能影响年轻员工的选址决策。对于年龄较大的工人来说,能力在确定工作地点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早期选择的持久影响限制了重新安置的范围。因此,一些过于自信的年轻人在大城市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而如果他们正确地自我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他们会选择一个小城市。对应的,严重低估自身能力的工人一开始会选择小城市,一旦他们的劳动力市场经验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真实能力信息, 他们可能会从一个小城市迁移到一个大城市。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信心的年轻工人会在更大的城市里追寻自己的梦想,但这些梦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
 
主要参考文献
 
Baum-Snow, Nathaniel and Ronni Pavan. 2012. Understanding the city size wage gap.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9(1): 88–127.
 
Combes, Pierre-Philippe, Gilles Duranton, and Laurent Gobillon. 2016. The costs of agglomeration:House and land prices in French cities. Processed,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 la Roca, Jorge and Diego Puga. 2017. Learning by working in big citi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84(1):106–142.
 
Glaeser, Edward L. and David C. Maré. 2001. Cities and skill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9(2):316–342.
 
Robins, Richard W., Jessica L. Tracy, Kali Trzesniewski, Jeff Potter, and Samuel D. Gosling. 2001.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5(4): 463–482.
 
Yankow, Jeffrey J. 2006. Why do cities pay mor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competing theories of the urban wage premium.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0(2): 139–161.
 
Abstract
 
Bigger cities offer mor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opportunities in exchange for higher housing costs. While higher-ability workers benefit more from bigger cities, they are not more likely to move to one. Our model of urban sorting by workers with heterogeneous self-confidence and ability suggests flawed self-assessment is partly to blame. Analysis of NLSY79 data shows that, consistent with our theory, young workers with high self-confidence are more likely to initially locate in a big city. For more experienced workers, ability plays a stronger role in determining location choices, but the lasting impact of earlier choices dampens their incentives to move.
 
推文作者简介:冷萱,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学生,邮箱:lx_@smail.swufe.edu.cn。期待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共同交流。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53篇文章 1天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