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焦阳 
推文信息:Cheng Huang, Shiying Zhang, and Qingguo Zhao. Forthcoming.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School entry cutoff and the timing of birth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这有关孩子上学的问题,从来都是父母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关于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讨论。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由于我国学年开学一般都是九月一日,所以上学年龄的认定日期定为八月三十一号。因此就有很多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孩子,明明就差几天,但是却要比同龄人晚一年上学。有的家长觉得晚一点上学挺好的,有的却觉得不甘心。最近关于十一条规定变更的讨论也是引起了广大父母们的热议,让一部分9月1号之后出生的孩子的家长着实激动一把。
 
学术上关于入学年龄截止日期对于个人短期和长期行为的讨论也不少。比如,出生在截止日期之后的孩子被安排到下一学年入学,这些孩子入学时,其年龄就会比下一年生日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孩子年龄大,因而他们的学业表现很可能相对较好。而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之前几天的孩子则由于在同期按时入学的孩子中年龄最小,在竞争上相对吃亏。此外,由于断点回归技术的广泛推广,很多研究都假定截止日期对出生率没有影响,也就是说出生行为在截止日期附近是随机的。通过对美国和智利的研究,Dickert-Conlin and Elder (2010) 和McEwan and Shapiro (2008)也确实没有发现在截止日期前后,出生数量有着明显的跳跃。
 
与其他国家的父母(尤其是高收入群体)更愿意推迟送孩子就读小学的行为相比,中国的父母秉持着“早期的鸟儿有虫吃”的思想,更倾向于让孩子早上学。主要原因是,父母们认为早入学意味着早毕业早就业,如此一来,工作积累的过程相对更长,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回报。这就是所谓的“赢在起点”。第二个原因更现实一些了,一般说来,幼儿园的花费要比义务教育高。而早一年入小学可以节省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的费用。这部分“省下来”的学前教育费可以投资在其他方面,比如送孩子参与兴趣活动班等。其次,学前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也都参差不齐,大多数父母们认为应该提前送孩子入学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尽管之前也有一些关于是否中国的父母更喜欢通过剖腹产将孩子的出生日期提前到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的讨论,但是比较严谨的因果分析和论述却一直没有,这一篇文章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主要发现
 
这篇文章采集了出生在2014至2016年广东省新生儿出生证明的数据,通过对这三年的新生儿人数的分析,测试了入学截止日期对于新生儿出生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约有6%的9月新生儿从9月的第一个星期提前到了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出生。这个结果在控制了周末和节假日等固定效应之后依旧稳健。此外,作者还发现这个出生提前的规律仅仅在9月份这个特定的时间点显著。作者们还把入学时间前后一周的时间范围拓展到前后两周和三周,结果发现,出生提前主要集中在前后7天的时间内。
 
对于这个结果,作者们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个是剖腹产的使用。第二,相对于选择让孩子推迟一年入学,选择提前出生的妈妈们可能有着更强的劳动参与率,早一年让孩子接收正规教育小学就读意味着她们可以更专注于工作。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提前出生的现象在那些缺少规范化学前教育和幼儿教育薄弱的地区会更严重。为了验证这两个结论,作者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选择提前出生的可能性更高,并且在幼儿园入园困难的区域,提前出生的新生儿人数更多。
 
数据来源
 
这篇文章数据主要来自广东省2014到2016年出生的婴儿出生证明的行政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内99%的新生儿在医院出生。行政数据的优点不言而喻,除了避免了抽样调查时候的抽样偏差,也最大化的减少了个人填报信息过程中的误差。本文研究样本所包含的新生儿总数为5,037,334人,日平均新生儿人数为4, 596。由于2014年的数据没有包含是否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生产方式的信息,作者在进行机制检验部分的时候只包含了后两年的信息。
 
估计方法
 
本文的估计模型主要考察9月1号的入学时间对8、9月份的新生儿出生率的影响。公式(1)中的因变量表示出生数量的对数,如果出生在9月1号之前Before取值为1。作者还控制了周一到周日每天的固定效益,节假日和年份的固定效应。在公式(1)的基础上,作者区分了9月1号前后7天,14天和21天的三个子样本,测试距离入学时间不同时间范围的影响。为了更灵活的考察入学时间在8月11到9月21这个出生时间范围内不同出生点的影响,作者在公式(2)同时加入了一系列的哑变量,其中8月11-17号和9月15-21号分别为8月和9月组的参照组。最后,作者通过构造“合成”月份,测试了出生提前的现象是否在除了9月以外的其他月份也显著,估计模型如公式(3)所示。
研究结论
 
表一显示的估计模型(1)的结果,也就是时间窗口从9月1号前后1周扩大到前后3周。结果显示,相对于9月后的一个星期,8月最后一个星期多出生了575个宝宝,相对于9月后的两个和三个星期,八月前出生的宝宝分别为268和21个,尽管三个星期的估计结果不显著。但是正如作者所预测的,出生提前的现象在接近9月1号的那几天,也就是前后一周更为显著。
通过对模型(2)的测试,作者发现相对于8月11到24号,8月份增加的宝宝主要集中在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25-31号)。而9月显著降低的宝宝也主要集中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如表3所示。此外,作者并没有发现9月以外的其他月份也具有新生儿出生提前的效应。
作者还考察了宝宝的个人特征和妈妈的教育程度和年龄的异质性分析,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前两列分别对应的是宝宝的性别和出生列队的影响,但由于没有通过F-test,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宝宝的性别是导致出生提前的原因。同时,一胎和二胎的系数也不显著。
 
表5的后两列分别对应的是妈妈的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相对于年纪低于30的母亲,年纪越高的妈妈更倾向于让宝宝提前出生,同时这两组的差异是显著的。作者认为,对于这部分“高龄”产妇,选择剖腹产相对会更安全。同时由于剖腹产的使用,这部分女性生育的宝宝更有可能在入学截止日期前出生。表5的最后一列测试了母亲的教育水平的影响,相对于教育水平低的女性,出生提前的现象在教育程度高于高中的女性这个群体更为显著。由于出生证明对于母亲教育程度的记录不是完整的,作者通过对深圳妇幼保健院2010-2012年期间新生儿出生人数和更为详细的母亲教育程度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了母亲教育和技能的影响。和表5的结果一直,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女性更愿意将宝宝出生日期提前到9月1号以前。
机制讨论
 
剖腹产的影响
 
众所周知,剖腹长给缩短怀孕周期提供了可能。Lumbiganon et al. (2010) 通过对2007-2008年中国数据的调查,显示近40%的剖腹产是在没有临床适应性情况下执行的,或者说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实施了剖腹产。本文另一个贡献是考察了入学时间是否也是执行剖腹产的一个诱因。
 
由于只有2015和2016年的出生证明记录了出生的方式(顺产还是剖腹产),对于这部分的分析作者排除了2014年的样本,筛选后的样本中有27%的新生儿是通过剖腹产出生的。表4记录了入学日期前后剖腹产的使用情况。第一列的结果显示,相对于9月的后一周,8月的最后一周每日的剖腹产增加了381例。对比基准结果8月最后一周每日多出生575个新生儿,剖腹出生的婴儿占了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在把样本控制在9月前后两周和三周后,剖腹产的数量下降到228和91例。
学前教育可获得性的影响
 
国务院2010年41号文件《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报告指出,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晚一年进入小学意味着多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教育的良莠不齐,很有可能让推迟进入小学的孩子没有接收到更好的教育而延误其在教育起点的发展。如果这一推断正确,提前生育的现象在学前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应该更为严重,而在学前教育充裕的地区相对轻微。表格8里通过对9月1号前一周和出生地每一万个居民人均幼儿园数量交乘的结果显示,如果该出生地学前教育资源更充足,提前出生的人数会显著减少。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严谨了论证了在中国情境下,爸爸妈妈们更愿意通过剖腹产的方式让本应在9月初出生的孩子提前出生,目的是为了早上学早接受正式教育。而这种抱着“望子成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观念的父母更有可能接收过更高地教育和技能培训,而这些愿望从宝宝出生就开始计划了。本文最大的贡献在于挑战了很多实证文章在进行断点回归时对出生日期做出的随机性假设,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一下,文章长度适中,而且很有趣。
 
参考文献:
 
Dickert-Conlin, Stacy, and Todd Elder. "Suburban legend: School cutoff dates and the timing of birth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9, no. 5 (2010): 826-841.
 
Lumbiganon, Pisake, Malinee Laopaiboon, A. Metin Gülmezoglu, João Paulo Souza, Surasak Taneepanichskul, Pang Ruyan, Deepika Eranjanie Attygalle et al. "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nancy outcomes in Asia: 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aternal and perinatal health 2007–08." The Lancet 375, no. 9713 (2010): 490-499.
 
McEwan, Patrick J., and Joseph S. Shapiro. "The benefits of delayed primary school enrollment discontinuity estimates using exact birth dat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43, no. 1 (2008): 1-29.
 
Abstract
 
Does the cutoff date for school entry affect the timing of births? Using administrative data from birth certificates that covers over five million newborns in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from 2014 to 2016, we find that more than 2000 births in a single year are shifted from seven days after the cutoff date to seven days before the cutoff date. Because of the strict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s in China to record births, manipulation of reported birthdates is infeasible. We also find evidence that mother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ally differ across the threshold; in particular, advantaged mothers are more likely to bring delivery forward to send their children to school at a relatively young age. These heterogeneous responses around the cutoff date violate the assumption in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that the date of birth is exogenous. Moreover, our results contribute crucially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starting age effects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709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