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刘雨
推文信息:Hombert J, Matray A. Can Innovation Help U.S. Manufacturing Firms Escape Import Competition from China?[J]Journal of Finance,2018.
 
原文发表于2018年11月,作者以美国各个州R&D税收抵免政策的出台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美国制造业企业是否通过创新抵御了来自中国进口产品的竞争。当前中美两国正在针对贸易摩擦进行紧张的谈判,本文从美国企业角度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应对,透露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攻守之势,对于两国企业经营与产业政策均有启发。可见,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打铁还需自身硬。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加入世界贸易大家庭,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高收入国家形成了冲击。这一现象引起了关于低人工成本国家贸易发展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影响的思考,包括企业经营、劳动力等多个领域,以及哪些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与此同时,创新常常被视为抵御低成本外国竞争的有效屏障,因为它通过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将自身产品与低人工成本国家的出口产品区分开来。如果单纯的希望通过成本优势战胜外来竞争是注定不现实的,那么只有在研发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投入更多的公司才能成功地与廉价进口产品展开竞争(Leaner,2007)。
 
创新能否帮助美国制造业抵御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现有文献鲜有直接证据,与之相关的文献分析问题的角度略有不同。他们的重点在企业如何应对贸易冲击,即事后调整。现有文献依据显示偏好理论,研究企业通过加大研发以应对贸易冲击,但分析结论并不统一(Bloom, Draca and Van Reenen,2016; Autor,2016 )。
 
本文使用了两个工具变量,分别用于消除两个方面的内生性问题。首先,中国在美国的进口渗透可能是美国企业业绩的内生因素,因为美国生产率的下降可能导致对进口中国产品的增加。为了分离出来自中国进口的增加是源于中国本身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因为美国生产率的下降,文章借鉴国际贸易经济研究中的识别策略,使用其他八个高收入国家受到中国进口冲击的影响作为工具变量(Autor, Dorn, and Hanson,2013),因为这八个国家受到的进口冲击与美国非常相似,这八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丹麦、芬兰、德国、日本、新西兰、西班牙和瑞士。第二,R&D资本的积累可能是企业生产力、管理质量和产品需求的内生因素,本文使用税收抵免引起的研发成本变化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工具变量。1981年美国实行联邦R&D税收抵免后,美国各州也陆续开始实行R&D税收抵免。到2016年,已有32个州实施了这一研发支出税收抵免政策。这些研发政策的交错实施会引起不同的州在不同的时间内产生不同的研发成本,企业研发成本改变,研发资本积累会随之改变,这就形成了影响研发资本积累的外生变量。通过使用这两种工具变量,作者估计出企业受到(外生)进口竞争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它们(外生)在竞争冲击前的研发存量。
 
实证策略与数据
 
为了检验更具创新精神的美国制造业企业在中国进口产品的竞争中是否表现的更好,作者使用双重差分的方法进行验证。具体来说,作者研究了在面对来自中国进口商品不同程度的压力下,高R&D公司与低R&D公司的业绩表现差异。
 
首先是对于两个工具变量的检验:第一,作者使用从中国进口到其他高收入国家的产品来测量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近年来,中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生产资料和中间投入,跨国公司开始被允许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市场化改革,使得中国的贸易量与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提升,从1991年到2007年,美国进口商品中,中国商品的比重从6.7%上升到了25.0%,同时期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进口比重仅仅从9.8%上升到了13.8%。文中关于双边贸易的数据来自于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企业经营数据来自于Compustat。文中展示了美国与其他八个高收入国家之间贸易水平的对比,同时也展示了各个行业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为了建立美国进口渗透变量的预测值,作者将其他八个国家进口中国产品的代理变量进行了第一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其他八个国家受到中国进口渗透的回归系数为1.36,在1%的水平上显著,F值为127,说明该工具变量的强相关性,也表明这一工具变量对美国的进口具有很强的预测性。
第二,作者利用R&D税收抵免政策作为研发成本的工具变量,1981年美国联邦引入R&D税收抵免后,美国各州逐步开始向企业提供研发税收抵免。作者使用R&D的特定用户成本来预测研发支出,第一阶段回归如下所示,R&D税收抵免指代的研发成本系数为-0.11,在1%的水平上显著,F值为12.4,因此,研发资本的成本降低一个百分点,研发支出占总资产的比重就会增加0.11%。随后作者使用预测的R&D支出构建研发资本存量变量。具体变量定义请参见原文。
 
其中,Y_(i,j,t)表示t年j行业中公司i的经营业绩,ImportPenetration_(j,t-1)表示行业-年度层面来自中国的进口渗透,R&DStock_(i,j,t-1)表示公司-年层面的企业研发资本存量,控制变量Controls_(i,j,t-1)包括资产规模、企业年龄、以及企业年龄与进口渗透的交乘项。描述性统计如下所示:
下述表格汇报了第二阶段回归结果,首先被解释变量为销售增长率,可以看到模型(1)-(2)中,来自中国的进口渗透显著降低了美国制造业企业的销售增长率,但是进口渗透对企业销售增长率的影响在高研发投入的企业中显著下降,说明创新抵御了来自中国的进口冲击。为了消除由于企业年龄对于进口冲击抵御能力的影响,(3)-(4)中,加入企业年龄与进口渗透的交乘项,结果并不显著,说明在抵御进口渗透时,企业年龄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因素被排除。
其次,被解释变量换为总资产收益率,作者得出了与上文中类似的结论,如下所示:
机制检验
 
R&D通过什么机制调节贸易冲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常来说,R&D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企业产品的差异化,二是提高了生产效率(Sutton,1991;Grossman and Helpman,1991;Aghion and Howitt,1992)。作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差异化实现的,具体判断过程篇幅较长,请参照原文。为了研究R&D是否使产品产生差异化,随着进口竞争的加剧,这种差异化变得更加重要,作者将企业两两配对,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度量产品差异化程度。实证检验首先围绕产品差异化与企业业绩展开。回归结果显示,从(1)-(6)中可以看到,研发投入会增加产品差异化程度,同时产品差异化会缓解进口渗透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具体如下所示:
其次,问题围绕R&D与产品差异化展开,实证结果中,从(1)-(4)可以看到,进口竞争的加剧使企业变得更加具有差异化,由于与竞争无关的原因而在研发上投入更多资金的企业,在竞争压力加大、差异化利益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提高差异化水平。同时结果排除了企业年龄因素的干扰。
最后,问题围绕行业特征展开,企业R&D通过实现差异化缓和进口渗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很可能在差异化程度更高的行业中更明显,因此模型中加入行业差异化构建三重差分。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无论被解释变量是销售增长率还是总资产报酬率,均符合上述预期,在产品差异化更为重要的行业中,R&D对企业逃避国外竞争能力的影响更大。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结论
 
本文利用美国各州R&D税收抵免的交错变化,并将其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检验更多创新的企业是否能更好地抵御来自中国的进口竞争,同时使用其他八个高收入国家受到中国进口的影响作为美国受影响的工具变量。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增加会导致进口竞争行业的企业销售增长放缓和盈利能力下降,但是由于R&D税收抵免政策,对那些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的公司来说,这种影响要小得多。研究还表明,R&D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更高的产品差异化来实现的。
 
主要参考文献
 
Autor D H , Dorn D , Hanson G H . The China Syndrom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6):2121-2168.
 
Bernard A B , Jensen J B , Schott P K . Survival of the best fit: Exposure to low-wage countries and the (uneven) growth of US manufacturing plan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 68(1):219-237.
 
Bhojraj S , Hribar P , Picconi M , et al. Making Sense of Cents: An Examination of Firms That Marginally Miss or Beat Analyst Forecast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9, 64(5):2361-2388.
 
Grossman G M , Helpman E . 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 58(1):43-61.
 
Leamer E E . A Flat World, a Level Playing Field,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or None of the Above[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 45(1):83-126.
 
Xu J . Profitability and capital structure: Evidence from import penetr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2, 106(2):427-446.
 
Abstract
 
We study whether R&D-intensive firms are more resilient to trade shocks. We correct for the endogeneity of R&D using tax-induced changes to R&D costs. While rising imports from China lead to slower sales growth and lower profitability, these effects are significantly smaller for firms with a larger stock of R&D (about half when moving from the bottom quartile to the top quartile of R&D).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is effect is explained by R&D allowing firms to increas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 result, while firms in import-competing industries cut capital expenditures and employment, R&D-intensive firms downsize considerably less.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8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