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许文立 许坤 
 
原文信息:Samuel Bowles,2018,Marx and modern microeconomics,VOXEU.
 
注:五月五日就是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二百周年诞辰纪念日。这两天电视上放得最多的节目之一可能就是《马克思是对的》,学术性和故事性兼具的一档纪念马克思的节目。虽然,我们不研究马克思的理论,但是在研究宏观经济学过程中,会时常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主流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促进。我们也研读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和货币理论等,觉得确实对当代宏观经济学,尤其是后危机时代主流宏观经济学有很大的启示。反过来,用主流宏观经济学方法论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问题也应该是一个十分令人兴奋的方向。当然,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一篇Bowles教授写的微观经济学方面的纪念文章——“马克思与当代微观经济学”。
 
导读:很少有经济学家质疑马克思不懂经济学,这种判断基本都是基于他的劳动价值论。但是本文阐述的是马克思对于企业中资本与劳动的权利关系的论述,该论述队友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很有启示。的确,这些启示已经融入了劳动和信贷市场的标准委托-代理模型。
 
回顾往昔,我们并没有发现太多对卡尔.马克思的赞颂,下个月就是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二百周年诞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将《资本论》视作“一本过时的经济学教材[它]不仅仅有许多科学谬误,而且对当代世界没有任何应用价值”(Keynes,1925)。保罗.萨缪尔森的论断——“从纯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卡尔.马克思只能是一个二流的后李嘉图主义者”——同样很刺耳,尤其是他认为李嘉图是“最被高估的经济学家”(Samuelson,1962)。
 
这些评价大部分是基于我们当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它是一部开创性,但却前后矛盾和过时的著作,并试图攻击定价和分配的一般均衡模型。但是,马克思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贡献,而且最近几十年来被理论进展所证实:即使在一个理想、完全竞争的国家中,行使权力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必要保障。
 
自由社会里的支配因素
 
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来阐述获得利润的必要条件是剥削工人(Yoshihara,2017)。“剥削”这个规范用语指的是利润来源于一个控制体系,在这个体系内,财富——资本品所有者——指导生产活动,并限制员工的选择(Vrousalis,201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支配是靠一个独裁政府来支撑的,而这个独裁政府由代表着资本家全体的行为,或者靠行使市场权利来限制产品市场竞争来支撑。
 
而马克思选择研究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在一个私有化、完全竞争的经济中,资本支配劳动是如何发生的?他的答案基于当代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该理论源于劳动绩效中的利益冲突,而这种矛盾又可以通过一种强制合约来解决。
 
马克思强调雇主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劳动时间,而不是工人的劳动。员工对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供给并不是由合约保障的,而是由an “extraction” that “only by misuse could ... have been called any kind of exchange at all” (Marx 1939)。
 
为了强调劳动市场的特点,马克思(1867)指出:
 
“工资可能并没有伴随着劳动价格变化而上升,甚至可能伴随后者的下降而下降。”
 
马克思对资本支配解释的最后一步是积累过程和技术变化,这些过程和变化支撑了一个永久性的失业“常备军”,这些“常备军”为雇主的劳动决策提供了基础。生产方式的私人所有就意味着排除了其他人使用企业资产的权利,因此,企业所有者就有能力威胁工人提供劳动力,而这又不被合约所保障:要么努力工作,要么加入失业“常备军”。
 
生产的政治学
 
马克思并没有解释为什么劳动合约是不完全的。他假设这是无争议的经验事实,并用它来作为其经济理论的起点。从这一点来看,他就想查尔斯.达尔文一样,达尔文在没有解释任何详细机制的情形下,发展了自然选择理论。后来,Gregor Mendel才用基因遗传对其进行了解释。
 
就像Mendel支持Darwin一样,不完全劳动市场合约的进一步解释和完善出现在20世纪,而且并没有推翻马克思的结论。像马克思,罗纳德.科斯(1937)强调企业合约关系中权力的核心作用:
 
“[N]ote the character of the contract into which a factor enters that is employed within a firm ...[T]he factor ... for certain remuneration agrees to obey the directions of the entrepreneur.”
 
的确,科斯用政治结构来定义企业:
 
“If a workman moves from department Y to department X, he does not go because of a change in prices but because he is ordered to do so ... the distinguishing mark of the firm i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price mechanism.”
 
Herbert Simon(1951)提供了第一个科斯型企业模型。他将劳动合约视为一种交换,雇员将其对工作任务的控制权转移给了雇主,以此获得工资。Simon强调这种安排对雇主的好处,因为存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因此,达成一份对所执行活动的完全合约成本非常高。Simon并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建模劳动的不完全合约,而这正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支点。
 
Coase和Simon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控制权会产生权力。作为一个经验问题,企业似乎是一个政治机构,因为它的某些成员通常会发布一些命令来让成员们遵守,而另一些成员则受到这些命令的约束。如果我们说经理有权工人做什么,意思是说经理有合法的权利,而不是保障服从的权利。假定在一个自由社会中,许多强制实施的惩罚措施限制了经理的权利,并且假定雇员可以自由离开,那么,遵守秩序就成了一个谜团。
 
注意,Armen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质疑科斯主义观点——企业是一个微型“命令型经济”,他们认为劳动合约与其它合约并没有什么不同:
 
“The firm ... has no power of fiat, no authority, no disciplinary action any different in the slightest degree from ordinary market contracting between any two people ... Wherein the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grocer and his employee different from that between a grocer and his customer?”(Armen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1972)
 
Oliver Hart(1989)回应道:
 
“[T]he reason that an employee is likely to be more responsive to what his employer wants than a grocer is that the employer ... can deprive the employee of the assets he works with and hire another employee to work with these assets, while the customer can only deprive the grocer of his customer and as long as the customer is small, it is presumably not very difficult for the grocer to find another customer.”
 
行使权力
 
这种解释要求阐明在一个竞争性经济均衡中权力可以由雇主对雇员实施。但是,在一个竞争性经济中行使这种权力又是一个谜团,因为竞争性经济中每个行为人都是自愿参与交易,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自由的进出。
 
下面呈现的权利行使的充分条件抓住了马克思(1867)对工厂“独裁主义”观点的核心特征:
 
由于B有权利控制A,那么,只要威胁对A实施一些惩罚,B就足以通过影响A未来利益而改变A的行为,同时A缺乏反制B的能力(Bowles and Gintis,1992)。
 
这个定义阐明了Hart对Armen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质疑的回应中雇主与杂货店的区别。剥夺雇员获得资本品的惩罚非常苛刻(技术上,一阶),而离开的顾客给杂货店施加的惩罚则可以忽略不计或者为0(二阶)。那些离开的,不满的顾客并没有对杂货店施加惩罚,因为杂货店(在竞争性均衡中)可以选择其销售量——使得边际成本等于外生给定的价格——来最大化利润。销售额的较小变化仅仅对收益有二阶效应。但是对于雇主-雇员关系,情形则大不一样。这是因为非自愿性失业是市场竞争性均衡的特征,在这个市场中,劳动力并不能靠劳动合约来完全保障(Bowles,1985,Gintis and Ishikawa,1987,Shapiro and Stiglitz,1985)。因此,雇主威胁要开除员工可能会对员工带来一阶成本。这就是雇主行使权力的基础。
 
因此,劳动合约的不完全性质必然会显示为什么雇主对雇员的支配力是盈利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显示了其权力执行是如何被均衡失业所支撑。马克思理解了前一个问题,而不没有理解后一个,相反却为“常备军”如何在长期中持续提供了一个动态(不完全可信)解释。
 
[马克思]是一个微观经济学家或者是当代微观经济学的先驱?
 
马克思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开创者,当然他并没有用这个专业术语。现在,委托-代理模型形成了资本主义阶级关系(尽管经济学家并没有用这个词)研究的微观基础,例如,雇主和雇员或者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交易的标准模型。这些模型已经是当前普通经济问题分析的必备方法,这些经济问题包括工资设定和生产率的周期模式,信贷市场中债务人面临的数量约束等。这两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微观经济问题,并且也是宏观经济学极为重要的基础。
 
马克思是当代微观经济学的梦幻般的先驱,并且微观经济学已经给予他很多赞赏——阐明了他的许多重要思想。在这些思想中,劳动价值论可以作为一个一般化交易体系(Morishima,1973,1974)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Bowles,1981;Okishio,1961)的代表。正如Michio Mirishima(1974)指出,马克思并没有解决他那个时代突出的理论问题,但是却预期到了终有一天会被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代公共经济学,机制设计和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质疑一种观点——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所共有的,尽管并非马克思自己创造的观点——没有私有产权和市场的经济管制也是一种可行的经济管制体系。
 
译者的体会
 
1、正如凯恩斯(1930)所说“100年后,当我们的基本需求满足后,我们应该转向更高的需求”。我们想马克思也应该是这种社会转变的意思。既然agent的转变更不上经济,那么,有个组织来引导这种转变是一种备择的机制。组织采取什么手段措施呢?马克思采用了革命,凯恩斯采用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从理性行动的逻辑去约束激励,进而引导行为人的转变。详见【香樟推文0811】带你去看看不一样的凯恩斯。
 
2、重读经典《共产党宣言》关于国家采取的措施,第一条是“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第二条是“征收高额累进税。”……第五条是“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正如奥地利学派也强调信用和货币一样)。
 
3、建议大家有空读读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还有史书中关于古代经济社会的记述例如《货殖列传》、《食货志》等。
 
参考文献:
Alchian, A A and H Demsetz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5): 777-95.
 
Bowles, S (1981),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Profit Rate: A Simple Proof of the Okishio Theorem",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5(2): 183–186.
 
Bowles, S (1985),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 Walrasian, Neo- Hobbesian, and Marxian Model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1): 16-36.
 
Bowles, S and H Gintis (1992), "Power and Wealth in a Competitive Capitalist Economy",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21(4): 324-53.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386-405.
Gintis, H and T Ishikawa (1987), "Wages, Work Discipline, and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1: 195-228.
 
Hart, O (1989),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the Firm", Columbia Law Review 89(7): 1757-74.
 
Keynes, J M (1925), "Soviet Russia." Nation and Athenaeum, 17, 19 and 24 October.
 
Lerner, A (1972), "The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onsumer Sovereign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2): 258-66.
 
Mark, K (1867), Capital,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Verlag von Otto Meisner.
 
Marx, K (1939), Grundrisse: Foundations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x-Engels Institute.
 
Morishima, M (1973), Marx's Economics: A Dual Theory of Value and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rishima, M (1974), "Marx in Light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y", Econometrica 4: 611-32.
 
Okishio, N (1961), "Technical Changes and the Rate of Profit", Kobe University Economic Review 7: 85-99.
 
Samuelson, P (1962), "Economist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 1-18.
 
Schumpeter, J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piro, C and J Stiglitz (1985),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as a Worker Disciplining Device: A Repl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4): 892-93.
 
Simon, H (1951), "A Formal Theory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 Econometrica 19(3): 293-305.
 
Vrousalis, N (2013), "Exploitation, Vulnerability, and Social Domination",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41: 131-57.
 
Yoshihara, N (2017), "A Progress Report on Marxian Economic Theory and on Controversies in Exploitation Theory since Okishio, 1963",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forthcoming.
 
许文立,安徽大学经济学院,xuweny87@163.com
许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kunxu2014@126.com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8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