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Google

原文信息:Hsu, D.H., Hsu, P.H., Zhou, K. and Zhou, T., 2024.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and commercializing Chinese corporate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0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向知识驱动型经济转型,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仅有技术突破远远不够,如何将创新转化为可盈利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面临的“最后一公里”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作为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来源,与企业合作的潜力逐渐受到关注。现有文献表明,发达国家中产学合作(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IUC)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商业化能力,其“知识溢出效应”能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创新基础薄弱、制度环境差异较大,产学合作对企业技术商业化的具体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探讨。本期推送带来一篇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的论文,Hsu等学者基于Teece的“创新获利框架”(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Framework),提出产学合作经验是企业的一种“难以模仿的互补性资产”,探索了产学合作对技术商业化绩效的影响机制和条件。

本论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企业通过产学合作是否能够提高技术商业化能力?如果可以,具体的机制是什么,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实证分析表明, 与高校合作较多的企业,其新产品销售额和专利数量显著提高。合作经验越丰富,企业在技术商业化方面的表现越强。此外,企业的吸收能力、行业对基础科学的依赖程度,以及企业与合作高校的地理距离,均会强化产学合作的效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企业的产学合作经验通过以下四种渠道推动技术商业化:知识获取、人才招聘、直接技术转让和技术互补性。

数据与方法

02

(1)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研究样本涵盖1998至2013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企业数据库。企业和高校的专利记录来自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学术论文发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高校样本选择包括中国的“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以及著名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共153所高校。将主要数据集匹配后,样本研究涵盖了超过93,000家企业与153所高校,涉及278万个专利以及66,200篇产学合作论文。

(2)核心变量构建

产学合作经验:使用企业与高校共同申请的专利数量及其占比衡量,企业与高校共同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及其比例。按照4年窗口期累计计算产学合作的频次和强度。

技术商业化绩效:

新产品销售额:企业每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代表其技术商业化的直接产出。

产品导向型专利数量与质量:企业用于商业化的专利数量、引用次数、技术广度等。

调节变量:企业吸收能力(研发投入占比)、行业基础科学依赖性(行业分类数据)、企业与高校的地理距离(通过GIS数据测算)

(3)分析方法

本文的使用如下回归模型:

因变量为技术商业化绩效,核心解释变量为产学合作经验。控制变量包含企业的销售额、专利组合规模、研发强度,资产总额、杠杆率、出口比率等。同时引入企业,省份—年,行业—年多维度固定效应。

03 

研究发现

(1)企业产学合作经验显著提升技术商业化绩效

如下表所示,企业拥有产学合作专利时,其新产品销售额显著提高。如果企业参与了共同专利申请(IUC Dummy = 1),新产品销售额平均增加 5.54%。与高校共同发表论文的企业也表现出显著的销售提升,参与合作论文的企业,新产品销售额平均增长2.5%。

此外,这种合作还提高了专利的质量,包括更高的引用率、更广的技术覆盖面和更大的探索性。Table 3 的 Panel A 显示,参与产学合作专利的企业,其产品导向型专利数量平均增加12.07%,参与合作论文的企业,其产品导向型专利数量提升5.8%。

Panel B 显示,企业合作专利的前向五年引用数平均提升1.3%合作论文的引用数提高0.53%。

(2)三大因素强化产学合作的效用

吸收能力:企业的研发投入越高,其从高校获取知识的能力越强,从而使合作效果更为显著。

行业科学依赖性:基础科学依赖度高的行业(如电子、制药),更容易从产学合作中受益。

地理距离:企业与合作高校的地理距离越近,合作效果越强。

(3)产学合作的四大作用机制

进一步,作者发现产学合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通过以下方式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商业化的障碍:

知识获取:企业通过产学合作,能够直接获取高校的前沿研究成果,例如被专利引用的基础技术。作者使用“引用高校专利比率”和“被高校专利引用的产品专利数量”来衡量。回归结果显示,拥有产学合作经验的企业,其产品导向型专利被高校引用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人才招聘:产学合作促进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使企业更容易吸引具有学术背景的高质量人才。作者使用用“高校人才转移比率”和“高校人才参与的产品导向型专利数量”度量。结果显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显著提升了企业吸纳高校发明人的比例,同时高校发明人参与的企业专利数量也显著增加。这些发现表明,产学合作有助于加强企业研发团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潜力。

技术转让:企业通过与高校的合作,能够直接获取高校的专利技术并进行再开发和应用。实证结果表明,拥有产学合作经验的企业,其从高校获得的专利数量显著高于没有合作经验的企业。

技术互补性: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基础具有互补性,这种合作能够提升双方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作者用“共同引用技术类别的比例”来衡量技术互补性。结果显示,技术互补性越高的企业,其通过产学合作获得的技术商业化绩效越显著。

启示

04

这篇论文不仅为中国企业技术商业化提供了具体指导,也对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详实的分析,作者揭示了产学合作如何突破知识转化的障碍,推动企业创新成果落地。本论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应加强制度支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鼓励更多联合研发项目。通过政策手段降低区域间合作障碍,如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或提供跨省合作激励。对企业而言,应重视研发与合作,投入研发资源是放大合作效应的关键,积极寻找与高校互补性强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基础研究能力强的高校。对于高校管理者,应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关注成果转化机制,探索更多市场化的合作模式。

推文作者:王双石

 Abstract 

We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data set of medium- and large-sized industrial firms and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examine how Chinese firms’ commercialization of their technologies is related to their experience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IUC). We propose that firms’ IUC experience constitutes an inimitable complementary asset that facilitates their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Our empirical analyses show that firms generate more new product sales and produce more product-oriented patents when they have more patents that are coassigned to universities or when they have more academic publications coauthored with university staff in the past. Such a relation is strengthened when firms have higher absorptive capacity, when firms are in industries that depend more on basic science, and when firms are located closer to their collaborating universities. Additional tests point out four channels through which firms’ IUC experience benefits their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talent recruiting, direct technology transfers, and technological complementarity.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8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