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Pexels

原文信息:Aghion, P., Bergeaud, A., Lequien, M., & Melitz, M. J. (2022). The heterogeneous impact of market size o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French firm-level export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56.

01

引言

很多文献讨论过贸易冲击对企业、行业乃至一国经济各方面特征的短期影响,但我们并不充分了解贸易冲击长期影响的故事。直观上来想,需要强调“长期”的原因首先在于,有些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带来可以被我们观测到的反应。其次在于,有一些对长期经济增长重要的因素(如创新)会受到短期冲击的影响,换言之短期的出口冲击会产生深远的效应。最后,强调“长期”的原因还在于再往下想一层,贸易冲击可能会对经济带来结构性的影响,但结构性的影响呈现出来也一定是一个随时间演进的过程。

四位贸易领域的资深学者在2022年这篇RESat的有趣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出口冲击促进创新但扭曲创新结构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出口冲击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并非单纯的专利申请行为)产生了随时间显现的影响,时间同样见证的还有冲击引致的结构扭曲——新增优先专利(priority patent)的增加主要由本就生产率更高的企业贡献。进一步地,由出口冲击带来的这种倾斜性的创新增加可以由一个内生企业创新和异质竞争的模型自然刻画。

为了研究出口冲击对创新的影响,文章考察法国企业的情况,为此合并了综合性的专利数据、详尽的企业生产数据以及海关数据,完成了对法国制造业企业的全面覆盖。借助Lequien et al.(2019)的新算法,现有的工作得以完成法国企业的名称与唯一标识码(Siren)之间的一一对应,进而能够和不同的外部数据源进行恰当匹配。通过集中考察优先专利的首次申请,实证过程能够捕获(capture)到企业创新行为而非单纯专利申请行为的变化。

这篇文章的实证工作有以下几点重要发现:①市场规模效应(market size effect):平均意义上正向的出口冲击造成企业的创新反应——由于实证设定中一直控制了部门-年份的效应,文章的结果能够表明是企业个体层面或者说部门(行业)内部出口冲击的variation造成了对创新的影响,这与过往研究中强调的部门(行业)层面的创新反应形成强烈对比;②出口需求冲击的创新反应(innovation response)需要大约2-5年才能形成物质化的专利,但出口冲击带来的销量和劳动力雇佣的变化却是即时的;③市场规模效应的异质性:出口需求冲击对法国企业创新的影响完全由事前生产率高于中位数的“优质”企业的创新行为驱动,但销量和劳动力的即时变化却不体现异质性。

这篇文章对出口冲击的识别类似Hummels et al.(2014)的做法,利用事前企业出口的一系列产品相关的信息,构建了与企业出口目的地变化情况有关但与企业个体层面的决策无关的外生冲击指标。借助这一方法,文章的实证过程能够分离掉难以处理反向因果的本国市场规模的影响,单纯考察出口市场的“盘子”变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该文用一个包含内生的创新和价格加成(markups)的出口-创新模型进一步解释出口对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直观的解释是,出口冲击在带来市场规模效应的同时也带来竞争效应(competition effect),即出口市场的扩张会使得更多企业进入有利可图的出口市场——当价格加成内生时,这种企业进入带来的竞争效应会侵害低生产率企业的市场份额,进而抑制其创新。在出口冲击下,接近技术前沿的高生产率企业会促进创新,但对相对低生产率的企业来说竞争效应的存在会抵消市场规模效应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其总效应甚至可能是抑制的。

文章与多支关联文献都形成了有效的对话:①贸易、创新和经济增长 ②进口竞争通过“逃出竞争”而引致的创新促进 ③市场规模扩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数据

02

(一)数据处理

数据库构建。该文首先构建了一个涵盖所有法国企业出口、生产和创新的数据库,数据的年份从1994年到2012年。数据库有三个来源:(1)海关数据,包含超过10000种产品按目的地统计的出口量;(2)财税行政数据,包含所有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信息;(3)欧洲专利局的2016Vintage专利数据,包含法国企业每一次专利申请的信息。

匹配专利和企业。尽管每家法国企业有一个专属的编号(Siren),但是专利局的专利数据并非按照Siren登记申请情况,而是按照企业的名称进行登记。使用名称可能导致出现不一致,还可能包含打字错误(typo)。该文使用Lequien et al.(2019)的严格匹配算法,用基于监督学习的算法实现了更高准确率的匹配。

创新的衡量。使用优先专利(priority patent)申请的数据来衡量实质性的创新行为,文章将同一知识产品重复申请次级专利(secondary patent)的情况排除在外(也将为了扩大市场而进行的在他国申请专利的行为排除在外)。样本中有95%以上的企业都持有优先专利,但优先专利仅占到全部专利数的35%。

出口冲击。为了捕获出口层面的冲击,文章使用了CEPII BACI数据库,获取了各国之间HS6 Level的产品双向贸易信息。借助1995-2012年的产品双向贸易信息构建出口目的地的需求冲击。

样本限定。文章对样本进行了一些限定,包括只包含私有制企业,排除雇佣人数少于10人的企业,限定在制造业领域等。所有处理之后,样本中还包含67,684家企业,1995-2012年间平均每年的样本有43,318个。

(二)简单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下表展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创新者只占样本中的极小部分,给定任意年份,仅有2.6%的企业有专利产出。在整个样本期内,也仅有10.7%的企业拥有一项及以上的专利。虽然样本中仅有少数企业从事创新活动,但该样本的总体代表性却不低,其贡献了制造业39%的从业人数、46%的销售额和58%的出口量。

企业内部的广泛差异不仅存在于创新上,也存在于其他层面。下图展示了专利、出口、销售和就业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可以发现,前1%的公司贡献了总体出口额的69%,销售额的51%,从业人数的33%,专利申请量的92%。

下表则进一步展示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中,创新者与非创新者在各个维度的差异。首先,一个最直接的差异是,创新者基本都集中在出口企业中,仅有4%的创新者未汇报出口活动。其次,参与出口活动的创新者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均优于未参与出口的创新者,前者的员工人数是后者的11倍,销售额是后者的25倍,增加值是后者的16倍,专利数是后者的8倍。这一结果展示了企业出口与创新之间的强相关性。

03 

实证设定与结果

为识别出口与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作者构建了如下识别模型:

其中,解释变量为遵循Mayer et al. (2020)构建的企业层面的外生出口需求冲击强度指标。被解释变量为文章感兴趣的一系列结果变量,包括专利、销售额、员工人数等,其余为控制变量和必要的固定效应。

下图展示了出口需求冲击对企业销售额和员工人数的影响,可以发现,在企业的销售额和员工人数在面临出口需求冲击时,都出现了强烈的反应。横向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在需求冲击的当期,就业弹性要低于销售额的弹性,但其持续时间也要长于销售额,凸显出企业劳动调整的迟缓性。当然,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销售额的前一期也是显著的,作者对此的解释是,出口订单和交付之间存在时滞,当年才交付的货物被算进了前一年的订单中。

随后,作者又分析了出口需求冲击对企业专利的影响,可以发现,在出口需求冲击发生的第三年,专利活动才出现显著和持续的增长。由于在固定模型中控制了行业和年份固定效应,作者认为这种变化不是受行业层面的因素所驱动,而是企业层面对需求冲击而做出的反应。

作者还进一步估计了出口需求冲击对创新活动影响的经济意义大小。样本期内共有3116家创新企业,这些企业在同一未来时期内共产出了7637项专利,产生了25346次专利引用。结合下表的估计系数,这意味着一个百分点的出口需求冲击,将引致62-171个专利,与98-1149次专利引用。从宏观上,这意味着专利对总体出口需求冲击的弹性大概在0.81-2.22之间,专利引用对总体出口需求冲击的弹性则在0.39-4.5之间。出口需求冲击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相当可观。

最后,作者还分析了不同劳动生产率企业在面对出口需求冲击的异质性反应。下图中黑色实线为劳动生产率在中位数以上企业在受到出口需求冲击后的动态变化,灰色实线为劳动生产率在中位数以下企业的动态变化。可以发现,创新活动基本都是由高生产率的企业所驱动的,出口需求冲击对低生产的企业近乎不存在。

 作者将创新活动替换为销售额和员工人数,却并没有发现高、低生产率的企业之间出现明显的分野。

结论

04

作者使用覆盖发过制造业的详尽数据,分析了出口需求冲击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出口需求冲击会提高企业的当期销售额和员工人数,并提高其在未来2-5年内的专利数量。依据劳动生产率对企业分组则发现,出口需求冲击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完全是由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所驱动,反映出市场规模对创新活动的正面影响存在偏向性。

 Abstract 

We analyze how demand conditions faced by a firm in its export markets affect its innovation decisions. We exploit exogenous firm-level export demand shocks and find that firms respond by patenting more; furthermore this response is driven by the subset of initially more productive firms. The patent response arises 2 to 5 years after the shock, highlighting the time required to innovate. In contrast, the demand shock raises contemporaneous sales and employment for all firms regardless of their productivity. This skewed innovation response to common demand shocks arises naturally from a model of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with firm heterogeneity.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68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