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原文信息:Marini, G., Henseke. G, 2023, “Is a PhD worth more than a Master’s in the UK labour market? The role of specialisation and managerial posi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8, 1538-1550.

原文链接: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epdf/10.1080/03075079.2023.2254806?needAccess=true

01

写在前面

读书是向上进步的阶梯,也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在什么年代知识渊博的人都值得被尊重。高学历人才在求职市场中,也占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博士身份虽然令人羡慕但攻读的过程也充满着挑战:收入来源、科研压力、年龄压力……

随着大学教育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上毕业生的逐渐增多,以及“水硕”、“水博”现象的存在,很多人对高学历的态度有了改变,包括硕博生的学术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受到议论,这无疑会使得博士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此外,博士毕业后同样面临着就业挑战:高校的“非升即走”、博士薪资与企业用工成本的不匹配、较少的招聘需求岗位等等。“读博”,如同“赌博”,其收益与成本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是否读博的问题一直热度不减。

今天,笔者将分享一篇去年发表于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上的文章。尽管论文的研究方法较为简单,但是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希望这篇论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正在纠结在硕士毕业后,找工作还是申博的香樟读者提供启发和帮助。

引言

02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观点一直被广泛验证。据此可以推断,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比最高学历为硕士的人应该赚得更多。

博士培养的首要目标是高效地再生产科学人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博士在非学术领域就业。随着拥有博士/硕士学历人数的比例不断增加,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存在的跨领域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差异,也极有可能会在博士和硕士之间出现。

这篇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通过比较职场中拥有博士学历和拥有硕士学历人的工资,分析在某些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博士头衔能否多带来工资,以及能多带来多少工资。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到攻读博士期间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文章还进行了考虑机会成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评估是否有必要读博。

03 

文献梳理

(一)读博,并非出于学术兴趣

博士培养项目的设立是为了使得成为学者/研究人员的过程正规化。然而,随着博士人数在学术岗位之外的迅速增加,如何解决博士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已有文献发现博士学历持有者对于非学术性工作的非金钱方面的满意度较低,这表明博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工资溢价。探究博士对货币和非货币结果的偏好有助于理解科学与高薪之间的关系。

尽管科学研究并不是只有博士才能从事的活动,但似乎有理由认为攻读博士的人更喜欢做研究,因而他们也更有可能以更高的标准和更自主的方式要求自己以及管理他人。因此,理论上博士更容易获得职业等级最高的专业化和管理岗位。

当然,在高校或研究院以外工作的博士,也更有可能面临技能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他们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此外,攻读博士期间所受的资助和资助类型也可能会影响博士的就业选择,例如,在博士后期间接受非学术组织的资助更有利于过渡到私营部门就业。

(二)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的潜在因素

工作不对口是阻碍人们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这可能会以过度教育(个人能力对于所得到的工作而言并不重要)、技能不匹配(个人没有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并可能失去未使用的技能)等形式出现。

尽管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可能带来好处,如正外部性、主观幸福感等,但是劳动力市场的错配同样也会带来坏处。已有大量文献关注毕业生过度教育,然而针对博士生工作不匹配的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典型事实

04

表1展示了2011-2020年,英国拥有博士学历和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数变化情况,第一列是拥有硕士学历的人数,第二列是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第三列是拥有博士学历占硕博人数的比例,第四列是拥有博士学历占全部人数的比例,第五列是拥有博士学历相对于拥有硕士学历的比重。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平均而言,博士生约占研究生总数的20%。

表2展示了拥有博士学历和拥有硕士学历人群的小时工资在个人特征、学科领域、工作领域、本科成绩(近似学术能力)等方面的异质性。为了理解技能使用和基于职业的社会阶级等级,文章分别采用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自主水平的职业水平信息,来衡量专业化(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或理解对职业特定重要性的信息)和自主化(工作自主性在工作任务、方法、质量标准和强度等方面的平均水平)。当然,这里也遗漏了其它重要决定因素,如获得工作的渠道、获得学位所属的高等教育机构信息等。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j按性别划分的平均薪酬在博士之间比在硕士之间要平等得多;k按肤色划分的平均薪酬在博士之间比在硕士之间要平等得多;l博士中大部分在本科期间学习了数学/科学、人文社科、医学等,硕士中大部分在本科期间学习了艺术、教育、计算机、工程技术等,是否读博造成的平均薪酬差异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异质性很大(在法律和经管领域,博士学历似乎是一个不利因素,因为这些博士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薪酬已经达到了硕士水平);m三分之一的博士在学界工作,大部分行业博士和硕士之间的薪酬差异很小,这可能是许多博士过度教育的系统性案例;n通常,具有管理职能的岗位薪水更高,但是许多博士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管理职责;o博士在就业方面的专业化程度远高于硕士,硕士在就业方面的自主权程度远高于博士;p总体而言,那些在本科学习中表现较差的博士和硕士比那些表现良好的人赚得更多,但是由于对不可观测因素自选择的存在,因而该结论不能被过分解读。

05

回归结果

考虑到在所有可观测到的变量中,没有合理的外生变量,因而文章分别采用OLS、倾向得分匹配、逆概率加权等方法来估计不同识别假设下的博士薪酬溢价。结果如表3所示。与OLS相比,倾向得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权得到的系数更大,这意味着攻读博士会产生更大的薪酬效应。此外,男性、白种人、居住在伦敦的人以及在私营部门工作的人的时薪更高。总体而言,博士学历除了带来的薪酬优势外,最主要的区别似乎是首先要获得一个管理岗位。

接下来,作者还进行了考虑机会成本的成本收益分析,以评估是否有必要读博。考虑以下成本(机会成本[即读博]时间为3年):j攻读博士的学费;k攻读博士期间失去的工作收入(排除奖学金);l攻读博士期间失去的工作经验。为简化起见,文章以本土自费博士生为例,采用表3计算得到的读博带来的小时总工资溢价,并假设工作年限为36年(每周37小时,每年52.14周),最终得到不同情境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攻读博士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有积极回报的。尽管如此,它基本上只是在弥补最初的赤字,特别是如果考虑到一个人能够更早获得收入的经济优势。然而,在获得博士学历后的几年里,薪酬溢价较为温和,在接近退休年龄时达到顶点,之后略有下降。溢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且在女性中溢价更高。

然而,上述成本收益分析高度依赖于是否以及在哪个阶段,任何硕士或博士都将承担管理责任,同时假定专业化是由博士头衔本身保证的。这也证实了尽管读博加深了一生中的经验知识,但是机会成本仍然特别高。

政策背景

06

这篇文章发现读博确实会有一些额外的好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个体为获得博士学历所付出的成本可能会在其一生中抵消该溢价。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博士的溢价也需要时间。

总体而言,博士学历似乎并不是收入溢价的关键因素——不同层次的政策制定者可能希望通过将这种特定类型的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和陷阱相匹配来提高博士学历持有者的潜力。

文章的发现为劳动力市场不匹配问题提供了经验依据: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有机会去管理他人,且越早地运用这种横向技能,其生活将会变得越好。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攻读博士的时间、将博士学历与其它研究生学历(如PGCA、DBA等)相比较、考虑攻读博士的个体在本科/硕士期间的学业情况等。

07

写在最后

读博是一件既理想又现实的事,往往现实主义者会在现实面前受挫,理想主义者会在理想面前折戟沉沙。研究走进错误的方向是常有的事情,长时间的努力却换来失败更是家常便饭。因而,读博期间需要坚韧的毅力,更需要出众的科研天赋。

尽管这篇论文发现读博能够带来收入溢价,但是也应警醒这条路并非适合所有人(在某些条件下,个体为获得博士学历所付出的成本可能会在其一生中抵消该溢价)。如果仅为了以后拿多少工资来读博,我想在整个做研究的期间一定会非常痛苦。读博只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头衔,更不是一种荣誉。只要肯努力,人生到处都是舞台,拥有高学历也不一定获得人生幸福。人的一生有多种选择,重要的是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钱学森在96岁生日时,曾说: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我想,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使命与读博初心。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tential earnings premium associated with a doctoral degree (PhDs, ISCED9) over postgraduate degrees (PGs, or Masters, ISCED7) in the UK. We assess this premium using a decade-worth of UK Labor Force Survey data (2011-2020).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endogenous choice of post-graduate tracks, this paper deploys linear regressio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and inverse probability weighting (IPWRA) to estimate the pay premium under varying identifying assumptions. The estimates show a positive return in terms of gross hourly pays in all models, along with a relevant role of managerial positions and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n employment position. Therefore, although a PhD is arguably mostly driven by taste for scientific pursuit, a PhD has on average also an economic pay-off. However, much of it depends on one’s capacity to acquire leadership positions - the most relevant factor disentangling those fulfilling or not their potential in terms of wages. We also provide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ver a life course showing that such a premium is overall modest, but subject to positive spikes for those in Science & Technology (STEM disciplines), getting managerial positions, and for women. Our findings suggest investigating further those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that are conducive of unleashing highly educated potential.

推文作者:杨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硕士生。

推文可能存在纰漏与不足,非常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交流方式:yangjie__2000@163.com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53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