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文章来源:Joachim Hubmer, The Race Between Preferences and Technology, Econometrica, 2023,91(1):227-261.

 

01

引言

当今世界技术发展迅速,机器价格不断降低、新型机器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中,同时也将影响劳动市场和劳动份额。机器替代人的忧虑自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劳动真的会被机器和技术替代吗?卡拉多事实(1961)指出,劳动份额总体来说变化不大;然而相关数据显示,近期的劳动份额呈下降趋势。

文章基于美国CEX的消费支出数据、BEA的IO表和固定资产表等数据展开分析,主要探讨技术进步、消费偏好的变化与劳动份额之间的关系。与现有文章相比,本文主要有三大贡献。一是阐述了劳动份额的两个新的发展事实,二是通过构建简约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估算劳动份额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收入弹性;在估计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时不仅考虑了增加值,还结合考虑了中间投入和设备价格相对下降的因素。三是发展了结构转型的相关理论。如同Borppart(2014)和Comin等(2021)提出的,刻画长期的收入效应对理解长期的结构转型很有必要。但是已有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大口径的部门分类展开讨论;本文则采用了更细的行业分类(413个产品行业),这对量化收入效应影响劳动份额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借鉴Aguiar和Bils(2015)的方法使用了a log-linear approximation to Engel curves,并没有像以往的研究一样假设一个特定的偏好。

特征事实

02

 

首先通过图1来展示文章相关的发展事实。

图1(a)显示,家庭收入的百分位数与组合消费品的劳动份额呈正相关关系。高收入家庭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有相对更多的支出,低收入家庭则更多地购买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观测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增长,会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份额。图1(b)显示,资本密集度高的部门劳动份额下降的幅度也越大,这意味着随着资本投入和技术的进步,会减少劳动份额。由此可见,收入效应和技术进步对劳动份额的影响是相反的。图1(c)和(d)分别说明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幅度较小和设备相对价格不断下降的事实。

更进一步地,通过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份额在不断下降;同一时期内,高收入家庭消费品的劳动份额更高。这是收入效应和资本-劳动替代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

模型构建

03

文章构建一个简约新古典增长模型来解释美国劳动份额的变化情况。假设代表性企业投入劳动和资本进行生产,生产函数为常替代弹性的函数。较为不同的是,文章假设资本包括设备资本和结构资本,生产函数为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同时,还考虑了劳动提升技术、设备资本提升技术和结构资本提升技术。此外,需求侧的假设则参考了Aguiar和Bils(2015)的方法,并没有像以往的研究一样假设一个特定的非位似偏好或效用函数,而是直接给出了支出份额的均衡等式。模型更细致的讨论欢迎翻看原文。

文章结合模型均衡条件和弹性参数估计结果,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分解。分解结果如图7所示。

在1950-1982年期间,收入效应整体变化不大,其中资本-劳动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影响相反,总体影响大致抵消。1982-2012年,劳动份额呈下降趋势,其中资本-劳动替代效应的负作用最为凸显。

偏好和技术之争——对收入份额的影响而言,孰重孰轻?图7给出的答案是:1982之后,偏好改变带来的收入效应的影响较小,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劳动替代效应对劳动份额的影响更大!

04 

结论与展望

内容基于美国发展数据展开,刻画劳动份额相关的两个发展事实,计算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和收入弹性,并预测未来的劳动收入份额将继续下降。基于以上研究,未来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如何更好回答为什么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是奢侈品。一个解释是新产品一般是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而高收入群体更早使用新产品。但是这个无法在固定行业分类的假设下分析,只能从产品分类的角度展开分析。其次,本文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如果假设技术内生,收入效应会通过技术提升进一步影响要素份额,而不是像本文一样只通过消费影响要素份额。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unified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i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long-run behavior of the U.S. labor share. First, using household data on the universe of consumer spending, I document that higher-income households spend relatively more on labor-intensive goods and services as a share of their total consumption. Interpreted as 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 this fact implies that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s the aggregate labor share through an income effect. Second, using disaggregated data on factor shares and capital intensities, I document that equipment-intensive goods experienced relatively larger declines in their labor shares. Based on this finding, I estimate that capital and labor are gross substitutes, and that investment-specific technical change reduces the labor share. Given the estimated elasticities, a parsimonious neoclassical model quantitatively matches the observed low frequency movements in the aggregate labor share since the 1950s, both its relative stability until about 1980 and its decline thereafter.

声明:推文仅代表文章原作者观点,以及推文作者的评论观点,并不代表香樟经济学术圈公众号平台的观点。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53篇文章 7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