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靳晨鑫 
 
原文信息:RECONCILING THE CONFLICTING NARRATIVES ON POVERTY IN CHINA,Shaohua Chen;Martin Ravallion
 
贫困标准的设定
 
贫困有两个标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我国根据2011年制定的贫困标准,绝对贫困是指年纯收入低于2300元,月纯收入低于192元的人。而相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依靠个人或家庭的劳动力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虽能维持其食物保障,但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状态。因此,收入不是定义贫困的唯一标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固定的贫困线无法始终保障其有效性。那么如何与时俱进地去更新国家的贫困线?Fuchs(1967)提出了一个外生的相对贫困线的设定方法:当前收入中值的50%,相当于维持一定福利水平的货币衡量标准。这种方法没有得到当时的美国官方认可,但在OECD、欧洲等区域广泛使用。这种“强相关”贫困线设定的方法可能会导致计算出的收入水平极低,如法满足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例如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1981年中国农村贫困线仅为0.5美元一天,与实际不符。为此,Ravallion and Chen(2011,2019)提出了“弱相关”贫困线,即贫困线的设定与收入中位数同方向变化,但是弹性小于效用的弹性,这就可以保证贫困线不会下降至一个不可接受的低水平中。Ravallion (2020b)提出绝对和“弱相关”贫困线分别是“等福利贫困线”的下线和上线。为此,“强相关贫困线”只适用于社会福利仅与相对收入水平有关的情况。绝对贫困线仅适用于给定个人收入水平后,相对收入对福利水平没有影响的情况。
 
中国官方贫困线
 
中国国家统计局仅设置过农村地区的贫困线。但即使仅关注绝对贫困,由于过去40年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了城市,中国经历了“贫困城市化”的过程(Ravallion et al., 2007)。由于贫困家庭支出中食品占有更大地份额,所以统计局将CPI指数中的食品权重提高。隐形通缩指数(implicit deflator)与农村CPI自2006年起出现背离,这预示着食品价格的不断上升。
官方贫困线先后于1985年、2000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调整,如下表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摄入蔬菜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丰富了种类和营养,所以相对地提高了价格。此外,2000年增加了更多的非实物产品,1985年食物占比为85%,2000年非食物占比提高至47%。2011年$ 2.29贫困线的设定还额外考虑到了教育支出、健康支出和住房支出。(Xian et al. 2016)1985年最低贫困线为中等收入值得64%,2011年上升至36%。贫困线真实值在这期间总共上升了134%,而中等收入值上升了312%,即贫困线的弹性为0.43。这一弹性在第二阶段(2000—2011)比第一阶段(1985—2011)更大。中国的这一弹性值在发展中国家中并非罕见,我们注意到贫困线(z)与中等收入值(m)之比:z/(m+2)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值,均值为0.276。因此0.276(m+2)很好地刻画了官方贫困线。
对测量贫困的启示
 
本文利用家庭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数的方法算得不同收入分组人口的比重。中国统计局定义贫困的办法是当一个人的消费和收入都低于贫困线的时候则将其认定为贫困人口。我们使用Lorenz Curves的方法进行测算,通过不断测试参数值,本文作者发现最优识别方案为General Quadratic Form(Villasenor and Arnold 1989)和Beta Form((Kakwani 1980)。
 
根据作者的测算,在2011年城乡生活成本差距为28%,并且中国的基尼系数(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并非始终上升,而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呈现一定降。中国的收入贫困率(城乡均包括在内)实现了大规模的下降,从1981年的94%下降至2014年的4%。
基于本文第一部分所阐述的不同形式的“贫困线”设定方法,作者重现了在各类测算方法下中国减贫所取得的成就,发现在“强相关贫困线”下的贫困水平下降程度不如“弱相关贫困线”与“绝对贫困线”下的减贫成果更明显。“绝对贫困线”比“弱相关贫困线”度量出的减贫成果更加明显,二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分歧,原因在农村地区的收入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绝对贫困线并没有改变,仍为$1.9。从全国来看,“弱相关”贫困率从1981年的88%下降至2014年的23%,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成就显著。“强相关贫困线”度量出的贫困率不但没有绝对地下降,还呈现小幅上升,这与收入不平等现象相一致——Gini系数和收入低于整体收入中位数50%(60%)人数占比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8(0.96)。“强相关”贫困问题在2009年达到小高峰后逐年回落,即我国之后的收入分配公平问题开始得到改善。
总结
 
笔者认为,本文的贡献在于详细分析了各类不同的贫困线设定方式对于测量一个贫困率问题的影响。弥合了中国官方数据、学界测算和国际组织测算中对于中国贫困率估计的差异,并且切中肯綮地指出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减贫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widely held view that China has greatly reduced income poverty over the last 40 years does not accord with all the evidence. The paper tries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ing findings. The fact that strongly-relative measures show rising poverty is easily understood, since such measures depend solely on relative distribution, and inequality in China has been rising until recently. More surprising, and revealing, is the story told by the official lines, which were revised twice since the original 1985 line.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official lines are neither absolute nor strongly relative. Rather, they are weakly relative, with a positive elasticity to the mean that is less than unity. Along with rising inequality, this feature slowed the pace of measured poverty reduction when compared to absolute measures. Nonetheless, substantial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 is indicated, as we confirm using our independent, and higher, weakly-relative lines calibrated to cross-country data.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8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