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程虹 陈文津 李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机器人如何“换人”
工业机器人(以下简称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它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依靠电脑程序预先编程或人工智能技术设定而实现各种制造功能的机器设备。根据政策研究者的理解,作为工业4.0的重要代表,机器人的使用将引发人类在制造业领域生产流程、组织管理、产品质量、创新路径、劳动力需求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将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充分运用2018年“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的数据优势,在借鉴Cheng等(2018)等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机器人使用在中国的增长过程、机器人如何“换人”、哪些企业倾向使用机器人、机器人对于企业生产效率、质量能力、管理效率和经营风险的影响效应、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长期替代效应等关键性问题,展开全面的实证研究。从中,我们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发现:
 
第一,机器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0.3个百分点。其一机器人对使用企业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2.6%。在不同分组企业之间规模、所有制、出口、资本—劳动比、行业类型等因素的选择性偏差充分控制的前提下,考虑到当前的机器人使用密度(39台/万人),机器人对使用企业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约为2.6%,也就是说机器人造成了使用企业2.6%的劳动力人数被替代。考虑到使用机器人企业2017年末平均1189人的就业规模,现有的机器人使用密度约造成上述企业平均31个人被替代。其二,机器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整体的替代效应约为0.3个百分点。在现有机器人使用密度的前提下,机器人使用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效应为0.3个百分点(13%×2.6%),也就是说机器人将造成中国劳动力市场整体约0.3%的劳动力人数被替代。考虑到使用机器人企业2017年末平均1189人的就业规模,在现有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和覆盖率水平下,中国企业整体平均将有4个人被替代(31×0.13)。其三,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机器人对劳动力整体的替代效应更强。对于全部调查的二位制造业行业而言,我们按平均资本—劳动比是否大于等于中位值将行业分作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两种类型。基于分行业类型统计,使用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分析(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2018)的PSM子样本统计结果表明: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机器人对使用企业劳动力整体的替代效应约为2.9个百分点,这较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应指标(2.2%)高出0.7个百分点。相似地,在现有机器人覆盖率的前提下,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整体的替代效应为0.4个百分点,其较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应指标(0.3%)高出约0.1个百分点。在相同计算方法下,这意味着在现有的机器人使用密度和覆盖率水平下,对于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而言,其平均将有5个人被替代;对于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而言,其平均将有3个人被替代。在相同条件下,机器人对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劳动力替代数量要多出2个人。
 
第二,机器人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具有非对称性影响。其一,机器人对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增进效应。使用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分析(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2018)的统计结果发现,在现有情况下,机器人使用将引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劳动力需求整体增加约0.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表明,机器人对技能劳动力的增进效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更为明显。与劳动密集型行业相比,机器人对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技能劳动力的整体增进效应约为0.7个百分点,这一数值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0.2)的3.5倍。其二,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使用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分析(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2018)的统计结果发现,在现有情况下,机器人使用将造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非技能劳动力需求整体下降约0.4个百分点。有趣的是,将企业按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进行分组统计,我们发现:机器人对上述两类行业非技能劳动力的整体替代效应均为0.4个百分点,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换人”效应不存在明显的行业特征差异。其三,机器人的主要用途或是造成其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存在非对称性影响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统计不同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主要用途情况,结果发现:焊接(23.4%)、组装(15.5%)、搬运(12%)、码垛(9.2%)和包装(8.2%)是最重要的前五大用途,而根据劳动经济学的工作任务分类,机器人的上述用途主要替代的是体力性、程序性的工作任务,非技能劳动力对这一部分工作任务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并未发现机器人在抽象性工作任务上的大规模应用,而这一部分工作正是技能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一方面,考虑到机器人用途对体力性、程序性工作任务的替代作用,这或可解释机器人为什么对非技能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考虑到机器人用途暂未渗透到抽象性工作任务领域,并且操作、管理和运用机器人需要更高技能的劳动力,这或可解释机器人为什么对技能劳动力具有一定程度的增进效应。此外,考虑到体力性、程序性工作任务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似性,这或可解释机器人对非技能劳动力的“换人”效应为什么不存在明显的行业特征差异。
 
二、什么样的企业在用机器人
 
第一,机器人使用存在高度的行业集中性。中国的机器人使用存在高度的行业集中性。一方面,机器人使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专用设备制造业(8%)和通用设备制造业(7%)等5大行业,上述行业占使用机器人企业的比例超过60%,远大于未使用机器人分组企业在上述行业的分布比例(28%)。从产业特点上看,机器人高度集中的行业具有较强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点,属于中国具有较高生产率的行业部门。另一方面,对于占全部制造业企业67%的其他21个行业而言,其占使用机器人企业的比例则不超过40%,甚至对皮革制品、印刷、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行业而言,机器人使用占比均为0%。从产业特点上看,除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化学原料制品等部门外,机器人使用占比偏低的行业多具有较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属于中国生产率中等甚至偏低的行业部门。现阶段中国机器人的使用仍主要集中于高生产率行业,生产率异质性或是引致机器人使用存在较大行业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二,机器人使用的所有制与出口类型分布存在偏倚。其一,机器人使用更偏向于国有、港澳台和外资企业。一方面,机器人使用更集中于国有企业,或与上述所有制类型企业获得较高比例的政府补贴、信贷优惠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作为外生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微观载体,机器人使用在港澳台、外资企业的高度集中则表明机器人使用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仍然延续了较为经典的技术扩散模式。此外,较高的进入壁垒有可能是造成民营企业难以进入高生产率行业从而造成机器人使用比例不高的重要原因。其二,机器人使用更加集中于出口企业。机器人使用更偏向于出口企业,尤其是出口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验证了部分较早文献的前期推断:与国际贸易的新新贸易理论相似,生产率异质性或是造成机器人使用在中国存在企业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机器人使用的其他企业特征分析。其一,机器人使用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较高。其二,机器人使用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普遍更强。其三,机器人使用企业具有更高的市场竞争力。其四,机器人使用企业具有更优的人力资本结构。其五,政府补贴是驱动机器人使用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机器人为企业带来了什么
 
第一,机器人使用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其一,机器人使用将推动中国企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改进。其二,机器人使用将促进中国企业资本回报率的明显提升。
 
第二,机器人使用将引致企业质量能力与管理效率的“双提高”。其一,机器人使用将引致中国企业质量能力的有效提升。其二,机器人使用将推动中国企业管理效率的显著提高。
 
第三,机器人使用将降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机器人引入不仅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水平,而且将显著减少企业家在风险预测上的误判可能。
 
第四,机器人的“换人”效应将不断提升。预测分析表明,中国机器人的覆盖率和使用密度将在2025年前后逼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机器人覆盖率将于2020年突破20%,到2025年,这一指标约在22%左右;机器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效应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近5个百分点;制造业就业岗位将被机器人所替代,作为一个制造业占比较高的发展中大国,机器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换人”效应更加显著。
 
《宏观质量研究》2018年第3期,原题《机器人在中国:现状、未来与影响——来自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约32500字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68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