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推文人 | 李沅芷
原文信息:Charles R. Plott and Kathryn Zeiler.2007. “Exchange Asymmetries Incorrectly Interpreted as Evidence of Endowment Effect Theory and Prospect Theor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721309
 
前言
 
  本文是推文是一篇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文章,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人们为获得某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和失去拥有的同样商品所要求的补偿没有区别,即自己作为买者和卖者的身份不会影响自己对产品的估值,但现实生活中的交易行为往往不是,比如二手市场上,卖家倾向于高估已持有商品的价格;股市中,股价下降时的交易量往往低于股价上升时;实验中,被试往往不愿意用已持有赠品交换同等价值的另一种物品。这里就涉及到禀赋效应,该理论假定与禀赋相关的损失厌恶情绪会导致价值和交易行为的不对称,那些拥有该物品的人对物品估值普遍高于未拥有该物品的人,这造成了市场低效率,市场交易不足等问题。
 
  本文旨在解释交换行为中的不对称究竟是禀赋效应还是经典偏好理论通过特定的实验过程造成的。
 
背景知识
 
  禀赋效应理论认为,个人认为与一种被赋予的商品分开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大于获得另一种价值相等的商品的潜在收益在市场上常常表现为接受意愿 ( Willing To Accept,简称WTA) 普遍高于支付意愿 ( Willing To Pay,简称WTP)。
 
  关于WTA与WTP差距的成因有以下解释,最初对该差距的解释是损失厌恶(Thaler,1980),随后的研究普遍将这种不对称交换行为归因于禀赋效应理论(Kahneman、Knetsch & Thaler 1991,Thaler 1992)。
 
  从传统经济学视角来看,禀赋效应是一种反常现象( Kahneman et al. ,1991) ,它违背了“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已有的研究试图从现状偏好 ( Status Quo Bias)、损失厌恶 ( Loss Aversion) 和附属依赖关系 ( Reference - dependence) 等行为经济学视角解释禀赋效应 ( 如 Thaler, 1980; Kahneman et al. , 1990,1991; Ericson and Fuster, 2011,2013; Morewedge and Giblin, 2015)。Lise Vesterlund (2001)用简单的儿童交换实验来测试市场经验是否影响不愿交易行为,发现观察到的交换不对称与市场经验水平无关。Plott and Zeiler ( 2005) 认为所观察到的差距是人为诱导产生偏误,而非传统所说人天性中存在的禀赋效应,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变量以减少误解。当消除实验人员的误导因素时,该处理组支付意愿和接受意愿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数据支持了观测到的差距是由于实验设计中的特殊机制引起的受试者误解所造成的。
 
实验设计
 
  本文指出禀赋效应的早期实验设计存在问题并作了相应的修正设计:
 
  1. 向被试传达的方法和语言问题。早期研究为了强调禀赋的特性,实验者在发放被试礼品时有意表明禀赋物的所有权,明确告知被试 “产品 X 是你的,你现在拥有 X,我把 X 给你”。这种表达方式会使被试认为这是自己被馈赠的礼物,同时暗含该物品的价值性。
 
  新的实验设计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依然同之前实验一样强调禀赋物是作为礼品馈赠的,而实验组告知被试你得到的禀赋X或Y是抛硬币随机决定的。
 
  2. 相对价值的建议问题。分配禀赋产品时的实验导语“想要保持X (或Y)”以及“想用X交换Y”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传递出一个信号,即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持有禀赋产品,这会对被试产生一种人为诱导。
 
  修正后的实验设计是让被试在问卷上勾选选择 “产品 X”、 “产品 Y ” 或 “不在乎”,避免了不当引导。
 
  3. 禀赋产品所处位置会影响主体做选择。早先的实验中禀赋产品置之于被试面前,若被试对于两种产品的偏好无差异,那么这一可获得性的位置可能会直接影响无差异偏好的表达结果,它会影响被试选择决策更倾向于面前的禀赋产品。
 
  修正的实验设计是更换禀赋产品位置, 用另一种替代产品来取代禀赋产品的原来位置。
 
  4. 选择的公开显示问题。早期研究往往要求那些想要保持禀赋产品或者交换替代产品的被试举手示意,这一公开决策方式会引起连锁反应,人们有从众性,其他人的选择会影响被试的选择。因而所得到的禀赋效应证据很可能也是信号传递或者虑他偏好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纯粹的禀赋效应。
 
  修正的实验设计是改变公开举手示意方式,通过纸张让被试匿名作出选择,排除了其他人行为的干扰。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确实存在明显的交易非对称性,但当严格控制各类变量时,处理组的交易非对称现象消失了。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反馈,非对称交易现象不是禀赋效应导的,而是人为的诱导结果。作者认为禀赋效应理论不应与所有权在创造具有特殊价值的商品特征(如情感价值、情感依恋、熟悉度等)过程中的潜在作用理论相混淆。
 
实验结论
 
  文章对禀赋效应理论的一般准确性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对前景理论提出质疑,禀赋效应理论无法解释所观察到的不对称交换行为。实验表明经典的偏好理论通过实验过程影响选择,从而解释所观察到的选择模式。首先,他人的偏好,特别是被试对实验者的偏好,可能会影响交换实验中的选择。在交换实验中,可以通过程序的某些方面(例如,礼物语言)来取悦被试。其次,实验者的行为和语言选择(或他人的行为)中内置的信号,以及关于商品相对价值可能存在的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影响选择。受试者可能会将实验者对权利的强调理解为实验者拥有关于商品相对价值的信息,而受试者没有。同样,其他人的选择也可以被解释为对商品相对价值的私人信息的反映。
 
  后续学者主要围绕禀赋效应究竟是否或者有多大程度源自于被试误解这一课题展开进一步研究 ( Cason and Plott, 2014; Bartling et al. , 2015; Fehr et al. , 2015; 等) ,一些研究结果对被试误解造成不对称交换行为这一观点产生怀疑,读者若对该领域感兴趣,可进一步阅读。这类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禀赋效应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来设计经济政策,改进政策效率,或针对禀赋效应的恰当行为干预可以促进市场效率 ,比如二手市场定价、科斯产权、公共资源等相关问题等。
 
Abstract
 
Systematic asymmetries in exchange behavior have been widely interpreted as support for "endowment effect theory," an application of prospect theory positing that loss aversion and utility function kinks set by entitlements explain observed asymmetries. We experimentally test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namely, that asymmetries are explained by classical preference theories finding influence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typically used. Contrary to the predictions of endowment effect theory, we observe no asymmetries when we modify procedures to remove the influence of classical preference theories. When we return to traditional-type procedures, however, the asymmetries reappear. The results support explanations based in classical preference theories and reject endowment effect theory.
话题:



0

推荐

香樟经济学术圈

香樟经济学术圈

1544篇文章 1天前更新

香樟经济学术圈由中国社科院、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内外青年经济学者发起。此平台主要推送国外经济学领域经典前沿论文,发布国内外经济学相关资讯,以及香樟经济学者圈的相关活动公告。 期待能够对中国经济学研究和国家政策产生一定影响。微信订阅号:camphor2014。

文章